承襲於北魏的東魏不同於其他朝代,在高澄打擊士族之餘,貫徹均田制,百姓生活殷實。

無論按戶收取,還是按人收取,暫時不可能存在逃稅現象。

畢竟人可以逃,但分配給你的田畝,卻帶不走。

戶調一匹布還要300錢的時代,一夫一妻240錢的稅賦已經低了原有稅收60錢。

縱使多生育了些子女,相較所得露田、桑田、麻田。

孰輕孰重,都能分得清楚。

真要拋棄這麼多田產,只為躲那點稅收,那也確實沒得辦法去追討。

天子元善見不顧大將軍高澄的勸阻,強行廢除奴婢與耕牛授田,立即招致關東上百萬奴婢的謾罵。

雖然田產所得大部分都歸了主家,但多少也會有自己一口湯喝。

黔首愚民不知道這項政策最終受益的還是他們自己,他們沒這麼長遠的眼光。

在他們大肆謾罵朝廷,謾罵元善見的時候,因為畜奴無利,雖有三年免稅,考慮到吃穿用度,世家大族開始大量釋放奴婢。

而高澄則立即接手這批人口,將他們編為稅戶,把剛剛從這些人手中奪回的公田,再度重新分配給他們。

把別人田畝收走,又還給人家,看上去多此一舉。

但這意味著,奴婢們過往繳納了租稅與戶調後,大頭歸於主家,自己只喝湯的局面被徹底改變。

成為良民稅戶的他們,交夠國家的租金,留足朝廷的稅收,剩下都是自己的,再也沒有主家從他們手上拿走大頭。

對於下令為他們重新分配田畝的高澄自不必提,盡是歌功頌德。

就連之前捱罵的元善見,也落著了些好。

高澄倒也沒有自個兒獨吞好名聲,相較於撕破臉皮赤裸裸對世家大族下手,高澄更願意把戲演下去,讓元善見在民間得這一點好名聲,反正恢復漢制又會被毀了去。

元善見才是這場打擊世家大族的主謀,他人美心善的小高王又能有什麼壞心思。

說到底還是河北士族在高氏發家的過程中提供了許多幫助,過往括檢隱戶、改革官制也就罷了,如今明晃晃地向士族擁奴下手,必須有元善見來當這個幌子。

而他高澄至少在表面上要與這群士族站在一起,哪怕大家對彼此立場心知肚明,但政治表演就是這樣,看破不說破,真把這事情說穿了,就是彼此撕破臉皮。

由幽州途經定州、殷州,重回鄴城的高澄在主持了奴婢編戶以後,終於結束了第三次巡視河北,啟程返洛。

畢竟奴婢編戶齊民以後,整件事情已經不容更改,獲得良民身份的奴婢們會自發維護這一份利益。

未能獲釋的奴婢們,眼看過去的同伴們得到這麼多利好,甚至巴不得自己主家謀亂,他們得到立功的表現機會。

高澄離開河北前,將兩萬鹽兵派往信都,交由婁昭代為統率與操訓。

為了表示對自己舅父的絕對信任,高澄甚至將負責組建鹽兵的大將軍府司馬張亮調回幕府。

並未在明面上留人監視。

至於暗地裡,還是有些許動作,例如早在巡視各地前,就安插了不少親衛在鹽兵之中任職中低階軍官,總計百人。

由於當日盟誓以及隨他巡視河北各地,又有親衛任職軍中,高澄早已經在鹽兵之中建立了影響力,這也是他放心將這兩萬人交給婁昭的原因。

因薛虎兒所部百人加入而擴充的親衛都,隨著百人充任鹽兵軍官,高澄親衛再度重回千人之數。

高澄安撫的重心始終在河北,對於河南多有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