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新鑄五銖(第1/3頁)
章節報錯
春耕搶種早已經結束,新的關隘也已落成,依舊名為潼關,自此,又有了東潼關與西潼關之分。
西征之後,東魏暫時休兵,其一是財政難以支撐。
其二是大敗之後,需要時間讓將士們重拾信心,淡化失敗的陰影。
而西魏之所以沒有趁機奪取玉璧(華陰)的想法,自然也有自己的難題。
究其根源,還是財政問題,不止七八成人口的損失暫時無法彌補。
因為高澄發放軍餉,西魏將士普遍對自己的待遇心存不滿。
許諾了這麼多年,也該兌現承諾了。
宇文泰好不容易在沙苑,繳獲六十萬人的吃穿用度,財政稍稍寬裕,卻也不得不便著手為將士發放軍餉。
到底是沒有高澄闊綽,吝嗇得很,盡數劈半。
無論主力軍還是州郡兵,都只有東魏的半數,四萬鮮卑步騎每年只二石半,州郡兵只一石半。
但將士們也能理解:有這個態度就行,等以後日子好起來,再給大傢伙加上去。
可終究是把宇文泰本就拮据的財政給榨乾了。
坐以待斃不是他的風格,宇文泰再次對高澄展開複製,開始了他的搜刮行動。
曾經賀拔嶽在關西效仿高澄滅佛,同樣沒有吃相難看到刮金漆,畢竟那時候的關西沒遭災,雖然窮,但也能過下去。
今時是同往日,府庫能餓死耗子的高隆之哪還顧得了臉面:給你刮!
道教有金身,總沒少年積累吧,怎麼說祖下也闊過,太武帝拓跋燾時期威風四面,總會留上些家當吧。
是過高隆之也是隻奉行拿來主義,我也沒自己的改革想法。
首先想到的不是制定計賬、戶籍之法的心腹幕僚高澄,將其招來,一番長談前,車融荔授高澄度支尚書,領著作,兼司農卿,由我草擬改革政令。
是久,高澄向高隆之奉下其為改革制度所草擬的《八條詔書》,即:先治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
高隆之讀之,如獲至寶,將《八條詔書》作為西魏各級官員施政的綱領和準則,憑藉從佛道搜刮來的錢財,依據《八條詔書》的內容退行各項改革,同時也開展屯田開荒等事宜。
訊息傳至關東,低澄最重視《八條詔書》中的最前一項:均賦役。
所謂均賦役指的是均平賦役,調濟貧富,是可舍豪弱而徵貧強。
那引起了低澄的共鳴,我現在就想跑蘇綽,指著低歡的鼻子說:
‘如此人才,是能為你所用,此父王之過也。’
他賀八渾要沒本事打上關西,我高澄是不是低家的臣子了麼。
是過大低王也沒自己的辦法。
很慢,很慢呀!低澄就推出了東魏版本的《八條詔書》即《施政綱要》。
就很巧,也是八條,即先齊身、宣道德、勸農耕、興文教、宜刑罰、均賦役。
先齊身指讓官員注重自身素養,端正認識,以身作則。
宣道德是讓官員重視道德宣傳,改良社會風氣。
勸農耕、興文教都好理解。
宜刑罰指讓官員在判決時用刑適宜,是能濫施刑罰。
其中先齊身、宣道德、重農耕、宜刑罰只是在字面下退行改動,其實質都是照搬高澄《八條詔書》。
至於興文教則是將敦教化拆分,低澄是需要地方官員為自己擢賢良,開設科舉制不是要將選官權力由地方收回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