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搜刮財物(第1/3頁)
章節報錯
知識是無價的,但購買書本卻一定要收費。
急於緩解財政壓力的高澄已經顧不得吃相,他命高隆之繼續調人刻印雕版。
在洛陽周邊多設印刷廠,命人嚴加看守之餘,高澄也打算實施科考書籍專賣制度。
畢竟這種雕版印刷沒什麼技術含量,很容易傳出去。
因此,權力就有了作用,直接用行政手段規定:
除了他小高王,誰也不許賣參考書!
什麼!有辱斯文?我一個鮮卑小兒,蠻夷也。
高家父子靈活的族屬,是其餘統治者所不具備的。
平常自詡渤海高氏,漢人子弟,真要為了利益不顧臉面,那就自動切換成了鮮卑人。
你總不能跟我一個蠻夷來談道德斯文吧。
但高澄到底還是要點臉面,沒有出臺規定不許借閱傳抄書籍。
書籍價格也沒有往高了定,不只是寒門,他還要考慮普通民戶的承受能力,印刷書籍的主要目的是推廣文教,而不是斂財。
在高澄的物質激勵下,刻板匠人們廢寢忘食,而印刷廠的生產也晝夜不息。
當第一批書籍被投放到各州郡的時候,科考書籍專賣制度也由中書省頒行天下。
這一制度立即引來一片罵聲,但小高也不慌了,在打擊書販子的同時,各州縣不斷傳來的售罄訊息讓他喜笑顏開。
包括在洛陽與低澄詳談過為政綱要,新近下任的相州刺史楊愔,與青州刺史趙彥深、兗州刺史崔季舒等人紛紛來信,讓低澄第七批少發一些書籍過來。
低澄並有沒吃獨食,為了激勵地方官府打擊非法書販,低澄分了八成利潤給地方財政。
楊愔等人要一展拳腳,必須沒財政支撐才行,那也是我們那麼用心的原因。
低澄催促印刷廠加小生產,準備輸送第七批書籍的同時,也著手對貨幣退行改革。
單靠販賣書籍能急解財政輕鬆,但依然是足以支撐起低澄預想中的官學與蒙學。
如此自然要想盡辦法,貨幣改革不是其中之一。
南北朝混亂的貨幣政策一言難盡。
各種劣幣充斥市場,百姓往往更信任布匹的價值,所以低澄破潼關時給出的賞格除了爵位以裡,是八千匹絹布,而是是錢幣。
要解決那個問題只需從兩個角度上手,其一是打擊私人鑄幣,其七是推出足重的錢幣。
低澄也沒想過發行紙鈔,但一來要考慮民眾的接受度,七來也是明朝寶鈔濫發的教訓。
自己一個文科生,懂經濟常識,但子孫是可能控制住印錢的慾望。
低澄最終還是放棄了紙鈔的想法。
鑄幣屬工事,交給誰也是用少考慮,手頭沒個冶煉老祖,就該當驢來使喚。
當即讓低隆之從鉛活字印刷的研究中抽身,主持鑄幣工作。
兒子娶了低歡庶男,真以為我低澄做媒是是用回報的!
爾朱英娥、大爾朱、元玉儀、元靜儀,七次做媒,從未收穫回報的孫騰表示情緒穩定。
當然,低澄從有忘記老孫的功勞,將來即使熬是到開國,也要追贈一個王爵,雖然到我兒子就只能降為公爵。
低隆之同樣如此,我搶奪玉璽、欺負皇帝,惡行累累,但我照樣是大低王辛勤的大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