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撫卹(第1/2頁)
章節報錯
洛陽城中四位侍中各有司職,高隆之便領了營構監,主持城建事宜。
趙彥深將高澄南下後,高隆之的所作所為盡皆告知。
除了浪費民力與錢財大肆修建廟宇,倒也沒有別的錯漏,但這足夠讓高澄憤怒。
小高王為了當好這個家,一直精打細算,苦巴巴的過日子。
一場南征的耗用,更是有如在他心口割刀子。
可高隆之幹了什麼!他居然將寶貴的錢糧用去蓋寺廟!
高澄決定先往陣亡的四百親衛家中慰問,順道走訪調查。
“彥深,你的功勞我會記在心中,不會埋沒,但這件事不能由你檢舉,免遭高侍中記恨。”
趙彥深感受到高澄的愛護,但也沒有過多言語,只是匆匆領命而退,返回聽望司主持事務。
他與陳元康截然相反,陳元康動輒啼哭,趙彥深則喜怒不形於色。
高澄當即喚來崔季舒,由他陪同,在高季式與親衛的護送下,帶了數十車米布出門。
陣亡親衛們被埋葬在襄陽城外,帶不回他們的遺體,至少要為他們的家眷帶去撫卹。
高澄按照親衛名冊所載,逐一拜訪。
每至一戶,父母、妻兒無不悲聲痛哭,今天的高澄就是瘟神,四處散播悲痛。
走的人家多了,高澄心情越發沉重。
這是位於建陽裡的簡易土坯房,家中一貧如洗,婦人得知丈夫殉難,嚎啕大哭,好似撕心裂肺。
高澄心裡憋得慌,說到底,還是他不敢擔下懦弱的名聲,執意要追,才平白添了四百條人命。
建陽裡裡長過來拜訪,早早被打發走,近來圍觀的路人,也被衛士驅趕。
高澄毫無顧忌地蹲在門口,望著遠處熱鬧的宗聖寺,臉色越發陰沉。
過了好一會,婦人終於在獨子的攙扶下走了出來。
依舊梨花帶雨的模樣,但至少恢復了神智。
婦人二十出頭的年紀,孩子卻已經有了六歲,這個小男孩給高澄的印象非常深刻。
當得知父親死訊,他雙眼紅腫,卻並未失態大哭,只是強忍著眼眶裡的淚水安慰母親。
“妾身希望能將世子所賜,捐奉廟宇,祈求亡夫在天之靈,能夠得到超脫。”
婦人抹著眼淚徵詢道。
高澄默然許久,沒有反對。
他今天帶來的東西不多,每戶送布兩匹,糧米三石。
又寬慰了婦人幾句,高澄撫摸著小男孩的腦袋,對婦人說道:
“你年華正好,我自不會強求你為夫守節,你莫要為將來的生計擔憂,縱使改嫁,每年應有的撫卹絕不會短缺,若是有人從中貪墨,你直往渤海王府尋我。
“但有一點,這孩子的姓氏不能更改,需為亡人留存血脈,將來是讀書還是從軍,渤海王府都會為他做出安排。”
高澄能夠清晰感覺到手掌下的小腦袋在顫抖。
婦人自是連聲道謝,又一次止不住地流下眼淚。
高澄告辭離開,小男孩卻追了出來。
“我想讀書!”
小男孩攔住了高澄,說道。
高澄聞言笑道:
“與你阿母好生商量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