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太上皇的最後一戰(第1/3頁)
章節報錯
大唐的米不養閒人,大唐的勳貴不會留給那些心懷叵測、狼子野心之輩,同樣不會留給那些只想著混吃等死的廢物。
朝會結束之後,被冷落、打壓了四五年之久,沒有參與叛亂,而且沒有徹底廢掉的舊勳貴們被李純留了下來。
在這裡,他們從李純的口中獲得了一個讓他們無比歡欣鼓舞的情況,李純準備以平叛的禁軍新兵為主要來源,彷照長纓軍的模式和標準,享受禁軍的待遇,重建東宮六率。
而他們這些自大唐開國就存在的舊勳貴,將成為東宮六率的實際統帥者和管理者。
作為如今大唐野戰兵團主力的北衙四軍總人數超過十萬,作為關中主要守衛力量和朝廷機動兵力的南衙十二衛人數也超過八萬人。
雖然東宮六率滿打滿算也不過禁軍六個團的規模,人數三萬人上下,根本就無法和北衙四軍和南衙十二衛相提並論,但是依舊讓他們激動不已。
開國時期的輝煌,武后時期的淒涼,玄宗時期的頹廢,安史之後的墮落,太上皇時期的落寞……
歷經了輝煌和豪邁,經歷了滄桑和悲涼,這些從大唐開國傳承至今的勳貴們這些再次掌握了兵權。
對於他們來說,這算得苦盡甘,守得雲開見月明。
太上皇削弱、打壓,但是卻沒有趕盡殺絕,這本身就有很濃的政治意味,但是經過了近百年的沉淪之後,不是每一箇舊勳貴的家中都有人能理解這之中的深意。
大唐以武立國,勳以武立勳,貴因武而貴。
對武將來說,張揚、蠻橫、跋扈都不是問題,但是前提是能打勝仗,面對強敵只要能戰而勝之,一切都不是問題。
而菜,才是原罪!
如果忘記了自己的立足的根本,丟掉了自己看家的本領,那就老老實實的靠著老祖宗的遺澤,也可以活著。
又熊又不老實,才是取死之道。
好在不是所有的舊勳貴都忘記了自己的是武勳,也不是所有人都忘記了看家本領。
當然,更重要的是太上皇還在的時候,禁軍各部,無論是郭戎、張取義等四軍統帥,還是其他十二衛將軍,要麼是跟隨太上皇的東宮潛底,要麼是被太上皇提拔於微末,再要不然是郭戎一樣太上皇有知遇之恩。
這些人在本質上都可以看做是太上皇自己的嫡系,所以太上皇根本就不需要擔心禁軍的忠誠。
父親李誦留給的他禁軍強大而且忠誠,李誦留給他的禁軍將領忠勇而且幹練,但是,對於李純來說,這些人終究不是他一手提拔,不可能如同李誦一樣如臂指使。
作為皇帝,和李唐曾經的皇帝太宗、高宗、武后、玄宗一樣,太上皇明白,自己的兒子李純同樣更希望在禁軍之外有一支百分之百屬於自己的私兵。
更重要的是,李純需要這樣一支獨立在禁軍之外兵馬駐紮在長安,從而和禁軍形成一種制衡的關係。
至於太上皇,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太上皇敕令認可度更高的四軍十二衛的新編禁軍就等同於太上皇的私兵,而這也是太上皇敢於治權交給李純的根本原因。
當然,這種制衡的關係和信任無關。
原本有些事情還處於撲朔迷離之中,對於深不可測的太上皇,沒有人敢於貿然猜測他的想法和目的。
然而隨著太上皇主動將兵權交給李純,並且親自離開長安,李純自然明白,這些還有一定能力的舊勳貴,就是父親在禁軍、朝臣之外留給自己的最寶貴財富。
為了確保這種制衡關係的穩固,李純在召見了舊勳貴,收下父親遺留的禮物之後,又召集了在禁軍中任職,此時此刻在長安城中的宗室子弟。
李純將以這部分經過了訓練,經歷了戰事,瞭解禁軍戰術的宗室子弟為核心,重建實際上已經被廢黜的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這四衛的主要兵員,同樣將從參與了平叛的禁軍新兵中選拔。
就在李純在甘露殿連續召見了舊勳貴和軍中宗室子弟的同時,長安城內的平叛依舊在進行之中。
在訓練有素,武裝到牙齒的禁軍面前,在包括崔氏在內被夷為平地的前車之鑑之下,平叛的過程波瀾不驚。
臨近黃昏,高崇文已經派人送來訊息,提前被長公主府鎖定的重點目標已經被全部剷除。
隨著殘餘舊勳貴的被接納,有能力、有野心、有慾望威脅長安城的力量已經徹底煙消雲散,現在的長安城已經徹底成為了李唐最堅固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