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郭戎很想帶著騎兵,沿著那條華夏的母親河一路向東,在所有人反應過來之直接殺到膠東,問一問李師道到底是怎麼回事對大唐是不是有貳心。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大隊兵馬,哪怕是再不惜馬蹄,速度也絕對不可能比單人獨騎的斥候或者信使的速度更快。

問題是,郭戎所帶領的是長纓軍所屬的一個標準騎兵團,外加一個經過加強之後實現馱馬化的大唐重步兵團,總人數相加超過了八千人,另外還有兩萬多匹戰馬或者馱馬、

以這樣的規模,在人口密集到了一定程度的黃河流域,想要不被人發現,幾乎是痴人說夢。

至於郭戎所帶領為什麼不是少數親衛或者一兩個連的輕騎兵,而是整整八千人組成的龐大隊伍,那是因為……

郭戎知道,自己身上所肩負的是太多人的託付,是安西軍老頭子們的希望,或許還有大唐未來幾十年的命運。

郭戎知道,為了眼前的一切,自己的對手們肯定進行了長久的密謀,自己所面對的是一次是敵人你死我活的殘酷戰爭。

郭戎知道,如果放在一個更大的場景之下,自己的對手其實不僅僅只有河北三鎮這已經表現在面上的敵人,還有來自山東乃至大唐各地身份不明的敵人,甚至於來自大唐之外……

郭戎知道,自己所面臨的不僅僅只有一場對於河北三鎮以及山東野心家的戰爭,河北、山東之外,還有臥薪嚐膽的吐蕃人在虎視眈眈,而吐蕃人,才是唯一一個有資格在同樣的擂臺賽對戰的對手,那是大唐真正的對手。

一切的一切,都告訴郭戎,錨定安西的自己輸不起,剛剛開始復興之路的大唐更輸不起。

在尋常時候,哪怕有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但是地不過四州,兵馬不過幾萬的膠東防禦使在強大的禁軍面前真的不算什麼。

但是,在眼下這個自己馬上就要和河北藩鎮幾十萬大軍開戰的節骨眼上,郭戎怎麼敢放任李師道這樣一個身份、立場、方向都不確定的x因素留在膠州防禦使這樣一個有可能會影響整個戰局的位置上。

沿著黃河的中線沒法走,至於黃河以北的北線則已經直接臨近了河北叛軍之一的魏博。

眼下雖然劍拔弩張,自己和河北三鎮對於雙方的圖謀都心知肚明,李愬甚至已經帶兵北上,但是雙方終究還沒有直接開戰。

一個獨立的騎兵營或許沒事,但是自己這樣一支近萬的兵馬直接逼近魏博,很可能直接就會擦槍走火。

在兵馬沒有到位,隱患沒有排除之前郭戎是絕對不敢如此冒險的。

所以,郭戎實際可以選的路線就只剩下了南邊。

相比較局面比較混亂,局勢比較緊張,民生凋敝的北線,南線的淮陰地區無論是局勢還是環境都要好很多。

更何況,南邊唯一一個或許有威脅的,就是那個已經失去了絕大多數主力的淮西節度使吳少項。

畢竟僅僅兩年之前,自己上一次帶兵突襲蔡州城下的時候,淮西軍已經被自己抽掉一空,其主力十不存一。

在這種情況下,重建淮西軍無異於憑空建立,而憑空重建一支強大的軍隊,無論在哪個時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一千多年更難。

這既需要時間也需要財力,就算兩項就算都有了,也需要有著足夠的人去訓練、去領導才行,想要一蹴而就等於痴心妄想。

至少郭戎相信,此時的淮西,也絕對沒有時間讓他訓練出來一隻強大的部隊,成為自己的威脅。

這樣就意味著自己就算被發現了,而且吳少項賊心不死,郭戎相信吳少項也沒有能力幹掉自己,甚至連送信都要透過如今宣武軍以及兗海防禦使的轄區。

當然了,走南線的淮陰地區,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便利條件,那就是補給,畢竟自己這支人馬比例為一比三的隊伍補給可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郭戎專門派韓湘去給韓弘送信,並且特意的提到出兵反向包括淮西,實際上就委婉的提醒韓弘是否可以給自己提供營地和補給。

以韓弘的智謀、眼界和認識,郭戎相信韓弘絕對能夠猜到自己的進軍方向以及目的,在宣武軍的南側提前準備一些糧草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如果韓弘真的沒有準備物資以及人員的補給,也不會過於擔心。

整個江淮地區相對安定,民生安定,百姓相對富庶,隨著占城稻的推廣,糧食產量暴增,整個的江淮地區在大唐經濟版圖中的重要性在原有基礎上大幅度提升。

而經濟基礎的提升也就表明,江淮地區可以輕鬆的為這支兵馬提供補給。

相反,以長纓軍、左武衛的主力沿著既定的道路前行,吸引大多數人的注意力,同時派一支小部隊去接管李愬的防區,至少看起來,無論於情於理都是最適合最適合的方式,也是最合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