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水陸?旱路?(第1/3頁)
章節報錯
“周圍到處都是蠱惑人心和居心叵測的傢伙,偏偏肩負重任我還不能隨便動手,這可是不是一般的憋屈,好在你來了,你來了我就放心了,我帶走你了兩萬五千人北上遼東,在滄州、景州留下了五千兵馬,足夠堅持到你率軍抵達……,”
“另外有一件事我需要提醒你一下,我曾經向李師道求借戰船準備直接從百濟登陸,結果被李師道以戰船不足拒絕了。”
看完李愬信件的第一時間,郭戎是一臉的懵逼,可以稍稍思索之後,郭戎眯起眼睛,靜靜的眺望潼關以東的廣闊山河。
李愬悍勇,擅長突襲,但是並不代表李愬是一個莽夫,更不代表李愬是一個沒有大局觀的白痴。
相反李愬膽大心細,而且李愬的戰略眼光非常好,對戰局的判斷,對戰場的機會的把握能力非常驚人,可是說是天生的戰將。
自己是什麼風格郭戎很清楚,四平八穩,走的是戰陣之道,以勢壓人之途,以李愬對自己的瞭解和對於局勢的判斷能猜出自己會怎麼走很正常。
也就是說,在自己沒李愬估計早就猜到了自己會怎麼做,所以李愬已經提前預判了自己的預判,並且給了自己進軍的建議。
關於遼東,當初李愬在給郭戎上課的時候,認真的分析過當年李二皇帝親征高句麗的整個過程。
郭戎甚至還記得當時自己戲稱那是在李二皇帝的指揮之下,陸路羊攻,水路偷襲,大唐最成功的一次兩棲登陸作戰。
郭戎下意識就將現在的場景代入到了當時的推演之中。
當時兩日覆盤推演的時候,郭戎從陸路走河北,經遼西,抵達遼東,目的是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陸路的戰場上。
而李愬則帶領精銳,走水路,從背後偷襲,釜底抽薪。
事實上,郭戎制定戰略的時候很大程度上是參考了曾經的推演。
郭戎的本意是以長纓軍、左武衛為核心,以宣武、召義、義武等軍作為附屬,從滄州、汴州、鄭州、滑州開始一路向北平推過去。
而李愬則作為預備隊,既防備可能會出現的意外,隨時準備突襲,完成鄆州一般手術刀式的斬首行動。
李誦給自己的要求是肅清山東,不留隱患,而這是最穩妥也是最能夠達到李誦要求的戰術。
當然從儘快取得勝利的角度來說,李愬的判斷並沒有錯,自己走正,李愬出奇,況且,提槍從背後進入,那本來就是李愬的特長和愛好。
事實上,郭戎覺得只要是從後面,只要有足夠的水源和補給,無論對手是誰,藩鎮、叛軍、亂軍、異族,在李愬的眼中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
而且……
而且到了一半,郭戎突然回過神來,自己好像想差了,李師道沒借船給李愬,狗曰的李愬這一次走的不是水路是旱路啊!
走旱路!
還是從正面走旱路!
李愬這狗曰的,竟然換口味了!
主動把自己當成正兵,這可不符合李愬用兵的習慣和風格!
驚疑不定之下,郭戎再次將李愬的信舉起,認真的閱讀,然後一句之前被郭戎忽略的話映入了郭戎的眼簾。
“按道理來說這理由站得住腳,而且航海監所屬的海船確實不歸他調遣,但是我總感覺有些不太正常,不過如今的膠東已經不是昔日的平盧了……,其實我還是覺得如果有機會可以來一次……”
將這幾句話翻來覆去的閱讀數遍,再結合李愬不太正常的舉動,一個完整的推論鏈條開始在郭戎的腦海中呈現出來。
李愬是自己最早放在河北的釘子,也是對於河北藩鎮的防火牆。
李愬知道自己會調動大唐在河南道河北道的兵力,直接選擇平推的戰術。
李愬知道他在自己的計劃之內,一旦戰事不順利,那他就是重要的奇兵。
李愬知道他的舉動會影響自己的戰略和佈局。
在這種情況下,李愬依舊選擇在自己抵達之前提前出兵。
郭戎想起了後世婦孺皆知的三十六計中一計,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
借刀殺人!
沒錯,就是借刀殺人,
只不過,和其他人的借刀殺人不一樣,李愬這是在判斷不準確遼東形勢和方向的情況下,把自己當成了刀!
當然,更大的好處則是代替自己吸引了度有人的注意力,同時代替自己進行了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