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聽到這句話,看著眼前這個只有十三歲,卻頂盔摜甲手持長兵堅守城頭的娃娃,白髮老將潸然淚下,同樣的問題幾乎出現在過每一個人的心中。

長安!

那是支撐座所有安西軍的最大信念!

然而,事實上,就連大都護也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舉目見日,而不見長安!

孤軍堅守四十多載,大都護也不是神人,雖然可以鼓舞士氣,但是大都護變不出糧食,變不出布匹,變不出銅錢,更變不出援軍……

而接近五十年的堅守已經耗盡了所有安西老卒的精力與體力……

雖然大都護總說說來自長安的援軍會來,可是老校尉相信,包括大都護在內,所有的安西老卒都知道,長安的援兵來不了了。

然而,當大都護也快撐不下去的時候,那個年輕人出現了。

以十六歲的年齡,在頭部受重創,袍澤幾乎全部陣亡的情況下,手持陌刀連續斬殺十二名吐蕃騎兵,硬生生把幾十個吐蕃騎兵嚇退的年輕人……

力戰而竭之後,他失去了所有的記憶,但是失去記憶之後的,重新甦醒的那個年輕人卻為已經暮年的安西軍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那就是郭戎。

事實上,郭戎在龜茲的前三年,郭戎並非沒有做過努力。

一個個從來沒有聽說過的詞彙,比如臥槽!

一個個從來沒有人知道的知識,腳下的叫地球,地球是圓的,太陽比地球大!

一個個沒有人知道的技巧,一硫、二硝、三木炭,加點白糖大尹萬!

一個個從來沒人聽過的故事,騎著白馬的不一定是太宗,也可能是唐僧!

無數各種各樣的知識,從郭戎的口中被說出,兵不過三千,民不過兩萬,既無援兵,又無糧草,萬里孤城……

就算郭戎知道一硫、二硝、三木炭,可是一個孤城龜茲,一沒有硫,二沒有硝,至於木炭,龜茲方圓百里連棵都沒有,以至於吐蕃人要攻城都需要從百里之外調集運輸木料才能打造攻城器械……

在現實面前,一切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然而,郭戎不知道的是,他所做的一切,並不是無用功,正是這些不經意的細節。

你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但你們的功績與世長存!

郭戎不知道他的這一句話,幫助龜茲的老卒們撐過了最為艱難的一段日子——信念瀕臨崩塌、吐蕃人連續十八個月的圍困。

事實上,聽到從郭戎嘴裡說出來的那句話指揮,郭昕以及所有安西軍的老卒,已經徹底放棄了獲得長安援軍的想法。

安西軍的老卒們也已經將自己的使命定格為,為大唐盡忠。

吐蕃人撤圍了,然而,某些東西終究是無法抗拒的,比如年齡,再比如回鶻人。

雖然結盟,但是無論郭昕還是安西軍的老卒們從來都沒有相信過的回鶻人,只不過回鶻人在背後的支援和物資確實是安西軍能在龜茲堅持下去的關鍵。

當郭昕和安西老卒們感覺到回鶻人對自己的態度,從扶持、利用逐步產生了吞併的心思之後,他們就明白自己的命運,恐怕就到這裡了。

想想昔日送郭戎的帶領的少年郎的場景,再看看此時此刻城頭之上,那些正值壯年,身強體壯,目不斜視的大唐精銳,老校尉很有一種夢幻的感覺。

老校尉無法形容那支精銳的唐軍出現在龜茲城外那天,自己的心情,可是他永遠也忘不了那一天的場景。

那是一個大雪漫天的日子,一人雙馬的三千精銳的騎兵,沒有任何徵兆地出現在了龜茲的城下。

正常情況下來說,騎兵圍城,步卒跟進,輜重抵達,等到驅使的炮灰抵達,就是吐蕃人進攻的日子,對於這一點,安西軍的老卒們非常清楚。

披甲、取弓、上弩……當頭上、身上落滿了白雪的白頭老卒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了所有的戰鬥準備,然而就在這一刻。

一面碩大的“唐”旗突然出現在了所有老卒的眼前,伴隨著“唐”旗的,還有那字正腔圓的長安音。

“我們來自大唐,我們來自長安,我們奉命而來,增援安西,戍守龜茲……”

看到這面在龜茲城下揮舞的“唐”旗,聽到了那熟悉又陌生的長安音,所有的安西老卒在同一時刻做出了同樣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