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穆·尼瑪扎巴(第1/2頁)
章節報錯
“再往東三十里就是吐蕃人距離草原最後一個據點,那裡有一座專門防備回鶻人的鄔堡,在這個位置的重要性來看,吐蕃人鎢堡的兵力絕對不會少於兩百!”
“都走到這裡了,別說兩百吐蕃人,就是龍潭虎穴也要走一遭!”
說完之後,郭戎將手裡的頭盔又給戴上了,再過三十里就是吐蕃的鄔堡,那麼周圍勢必有吐蕃的探馬。
這種時候,不戴頭盔可不是什麼明智之舉。
見到郭戎戴頭盔,盧十四也戴上了頭盔,只不過他的頭盔和甲冑都是從吐蕃人的身上拔下來的。
遭遇韋氏千夫長時候郭戎為盧十四兌換的那一件鎖子甲已經在戰鬥中損壞了,郭戎倒是可以再幫他兌換一件。
但是,憑空的拿出一套唐軍的盔甲,這可就不好解釋了。
索性跟郭戎在一起戰鬥的時候,盧十四扮演的大多是射手的角色,除非補刀不需要參與近戰,所以從吐蕃人屍體上扒下來一件相對不錯的也就將就穿了。
事實上,在後面充作馱馬的馬背上,還有一套郭戎勉強可以穿的吐蕃鎖子甲……
隨著距離吐蕃最後的一個鄔堡越來越近,盧十四和郭戎也越來越沉默寡言。
畢竟能被稱為堡,其中兵力至少也是在百人級別,以唐軍的戰鬥力,駐守這樣位置一個鄔堡的,大致是應該是一個團,兩百到三百人!
透過這一個多月截殺信使,截殺探馬,再加上突襲驛站,從繳獲的公文,兵力分佈圖以及審訊俘虜得到的資訊。
郭戎對於整個河西走廊的戰略態勢終於不再是兩眼一抹黑,在意外繳獲了那張珍貴的兵力分佈圖之後,對於他現在所在的吐蕃河西北道節度使的狀況也深有了解。
簡單來說,三年前維州一戰的餘波尚在!
對於總人口只有不到400萬的吐蕃人來說,一戰損失五萬兵馬絕對屬於傷筋動骨,想要彌補上絕非易事!
為了彌補戰略上的缺口,吐蕃精銳兵力,現在都放在劍南道的西側和河西走廊的東部,防禦大唐隴右道、關內道,劍南道一線的唐軍。
吐蕃河西北道節度使,管轄瓜州、沙州、肅州、甘州、涼州、伊州、西州等數州,主要負責對安西軍和回鶻作戰的。
由於既不和西邊的大食人接壤,又不和東邊唐軍接觸,且面對的對手戰力較弱,結果就淪為了內線的二流戰區。
作為二流戰區,其結果就是河西北道的大量精銳被調往東部,以彌補三年前損失慘重的東境五道節度使麾下的兵馬。
淪為二流戰區,精銳還被抽調,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河西北道就可以平躺做鹹魚。
他們還有監視安西,封鎖回鶻,作為東境五道的預備隊,這三項任務,將河西北道本就不多的兵馬徹底抽空。
監視安西自不必說,直接後果就是郭戎帶領第八團一出龜茲就戰事不斷,直到在西州遭遇了盧十四的戰場,吐蕃人人以為第八團全軍覆沒才告一段落。
然後是二五仔回鶻!
雖然回鶻人裝備落後,甲冑不足,戰鬥力意志不強,戰鬥力極差,但是這不代表河西北道就可以放鬆警惕,更不代表吐蕃人在北部的防禦就空虛。
回鶻人不是傻子,回鶻人有錢,回鶻人也不是不想裝備優質的甲冑,明明富得流油裝備卻奇差無比,其原因只有一點,大唐和吐蕃對回鶻人都進行了鐵器和甲冑的禁運令!
為要禁絕吐蕃商人販賣鐵器給回鶻人,所以河西北道必須在邊境地帶駐紮足夠的兵馬,派出足夠的探馬和斥候,嚴查嚴守。
而郭戎和盧十四在越過伊州城之後,所遇到的數波探馬和斥候就是這些傢伙。
進入草原之後不必沙漠和戈壁,想要藏身和躲避變得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