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頭,宋清月一邊忙著在太原府建立鄉村男女學校的事情,一邊還要幫著工廠解決機器出現的故障。

就目前來講,依靠橡膠帶傳動的蒸汽動力球磨機最大的問題就是機器開動一個時辰的時候,橡膠帶就會因為發熱而變得粘糊,產生不必要的消耗。

就目前來講,橡膠帶都是有價無市的東西,都是從南邊大老遠運來的,產量就那麼多,想要多的都沒有。

蒸汽機跟電動機不一樣,並非是你想要停下來的時候電源一關,隨時就可以停下來的,首先要等待煤爐裡的煤燒完,在這段時間內,鍋爐會持續沸騰一段時間,而現在工廠的解決辦法是有專人時不時往傳動帶上澆涼水降溫,可這樣一來,橡膠帶容易打滑。

這麼做除了橡膠帶打滑的壞處以外,就是機器鐵質部件也會因為澆水而提前生鏽,這又是另外的損耗。

煙片橡膠的硫化問題再次讓宋清月頭痛起來。

事實上,宋清月早早就傳了信件去南方,提醒他們著重做一做橡膠的硫化實驗,南邊的橡膠工廠也已經開始了硫化實驗。

但因為經驗不足,加入硫磺的量和溫度還在探索中,硫磺粉末磨得再細,也很難與橡膠液均勻地混合在一起,很多時候加入硫磺的橡膠,品質反而沒有沒加硫磺的橡膠好。

宋清月倒是知道一種將成品橡膠硫化的方法:將橡膠薄在室溫下浸泡在二硫化碳溶液中一段時間,之後拿出來晾乾就可以達到硫化的目的。

但二硫化碳這一原料有毒有害,且不說如何製備,光是如何儲存就是一大難題。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將香蕉片置於硫磺蒸汽中熱加工,不過耗費的時間會長很多。

另外就是讓他們試試看將磨細的碳粉加入膠漿中,看看能不做出更加硬質的橡膠。

這種加了碳粉的硬質橡膠才能作為輪胎的外胎試用,現在的煙片橡膠根本不耐磨,勉強做做鞋底還成,做輪胎是定然不成的。

宋清月將這些都寫在了信裡,讓人加急送往南方,期待今年秋季送來的新的橡膠片。

工廠那邊,暫時就只能選擇用澆水的方法降溫了,不過鐵質機器卻是可以靠塗抹晾曬濃稠的蓖麻油來解決生鏽的問題。

除了蓖麻油、桐油和從石油中分離出來的潤滑油也是可以用的——這個年代已經有最最原始的石油化工產業了,而大周朝的石油則全部來源於陝西府延長縣的石油湖。

想當年宋清月饞了那個石油湖許久,奈何那個石油湖屬於軍用物資,被朝廷嚴密地看管起來,就算是李昭也沒辦法搞到石化潤滑油,現在倒是有人定期從延安送潤滑油來,可見做一個實權派的皇子是有多少好處!

除了工廠的事情,各地的校舍還在建造中。

為了建造那些校舍,宋清月倒是專門在幾個地方都辦了水泥混凝土磚的磚廠。

這種水泥混凝土磚相比於傳統用黏土燒造的紅磚或是青磚,雖然在強度上略遜一籌,但這年頭其實沒什麼建造高樓大廈的需求,建個一層的校舍而已,水泥混凝土磚的強度是完全能夠滿足校舍承重需求的。

而磚廠招工也延續了宋清月招收童工的思路,除了半工半讀以外,這次她還特別加了男女比例一條,要求當地的負責人招收童工的男女比例是一比一,相同的。

吃苦耐勞的農村女娃娃做起事情來,哪裡比男娃差了。

發放工錢的規則則是,每人每人有一個最低完成指標,完成這個指標,才能拿到基礎工錢,指標以上則按成品數量計算。

管理人員則從宋清月這裡出人。

五芳齋裡已經有五六屆完成三年識字和算數教育的丫鬟了。

可以說人才儲備非常充沛,白嬤嬤在府中張貼了,去下面磚廠做會計、監督員、先生的告示,很快就有好些丫鬟來應聘。

宋清月也不搞什麼推薦制,直接安排了一場考試,分高者錄用。

每個工廠配廠長一名,會計六人,質檢員六人,以及老師三人,另外還要再在當地聘請一個懂官話的本地人當助教和溝通員。

因著工廠學校每天只上一個時辰的課,所以教師還要兼職工廠櫥子。

而會計、質檢員和三名教師的工錢都是統一的,每人每月三兩紋銀。廠長的責任重些,需要負責統籌工廠的住宿、餐食、原料採購以及跟王府的溝通事宜,所以每月多半兩。

雖說廠長看起來沒什麼太大的實權,但宋清月卻是將分配年終獎的權利交給了廠長。

都是人,總有工作態度積極和不積極的,也總會有人工作出錯多,有人出錯少,作為廠長,有權力獎勵工作好的。

宋清月還提前給了幾個廠長如何分配年終獎的參考標準,也提前告知了她們,每個廠的年終獎也並非等額的。她會提前定下一筆定額的資金作為年終獎的資金池,每個廠可以分到多少,要視各廠當年的效益而定。

當然,這些人都是王府丫鬟出身,要是誰對廠長的分配不滿意,都是隨時可以跑來太原王府告狀的。

宋清月為此特意成立了一個專門管理旗下各個商社糾紛的小型內部法庭。

而廠長想要開除某個實在不像話的員工,也需要透過王府內部法庭的同意。

這個法庭的擔任的人選也不固定,宋清月交待白嬤嬤要選跟廠長和員工都沒交情和關係的五個人擔當,盡力在制度上杜絕王府內有專權的下人出現。

除了磚廠,宋清月在幾處砂礫岩採石場附近建立了專門的碎石廠。

另外宋清月還要求兵工廠為採集砂礫岩和石灰石的工人們生產一種專門用於採石的管狀爆破彈。也就是採石的時候,先在巖體上打一個小洞,接著將管狀爆破彈塞進去,從遠處引爆,採石效率因而大大增加。

為了工人們的安全著想,李昭乾脆辦了一個採石行,將原本零散的採石工組織起來,配備了專門的醫護人員,餐食和住宿也統一組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