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在給父皇的奏章中寫得委婉,說現在蒸汽動力的球磨機還沒完全成型,還在調整中,需得等機器除錯到沒有問題之後,皇家水泥廠再引進不遲。

同時提了一嘴,宋清月新弄的水泥廠最新一批水泥的定價,還說月兒願意優先供給朝廷,還說因為山西本地的石灰和黏土的產量跟不上,因而水泥的產量也不會太大,還讓皇帝不必憂心,暫時不會對壽陽縣的皇家水泥廠造成太大影響。

皇帝看了兒子的奏摺,用鼻子哼了一聲:“都說女大不中留,朕瞧著生了兒子也沒好到哪兒去!”

皇帝提出,負責研究和改良機械的匠人們的獎金和工錢可以由他全權負責,但新的水泥廠,他必須佔三成乾股。

李昭立刻跟宋清月轉達了老爹的意思。

宋清月想了想,其實這麼著也挺合理的,本來研發人員費用就佔了固定成本的大頭,皇帝願意當這個冤大頭,她可真是開心死了!

於是立刻欣然同意了。

三月過後,宋清月就將最佳化球磨機的重擔交給各位師傅去了。

此外,兵工廠需要的蒸汽動力衝床、以及蒸汽動力鑽床和蒸汽動力的毛刺打磨機也被寫上了技術組的攻堅任務列表裡。

機械裝置的原理大家都瞭解了,接下來無非就是如何將機械調整到應用需要的力度、速度、角度而已。

宋清月放手讓師傅們去研究,自己則是帶著慰問品偶爾去一趟工廠,給大家加油鼓勁,遇上有突出貢獻的,還要讓李昭寫表彰的奏摺去京城,告知皇帝一下新型兵工廠的建設進度,順便要皇帝寄幾個標有今年年號的傑出貢獻獎章來。

若非這個兵工廠還在保密階段,不然這些匠人的名字是可以上邸報的。

除了傑出貢獻獎章,獎金也頗為豐厚。

當然,除了這些好處,皇帝還派了文宣小隊來太原,表面上對匠人們的慰問演出,實際上是給這些匠人洗腦,讓他們保持對朝廷和皇帝的忠誠。

這些匠人哪裡有過這樣的待遇!

聽說皇帝特意派了宮中訓練出來的戲班子來給他們唱戲,一個個高興地紅光滿面,都覺得無比榮耀呢!

文宣隊來的時候,李昭拉著宋清月也去看“樣板戲”了。

皇帝果然是個資深戲迷,就說文宣隊戲服和舞臺佈景就比一般的戲班子要華麗!

不過演出反響卻不如李昭想象得好,原因嘛,大約是因為山西有本地的四大梆子,也就是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

原本李昭是準備讓京城來的文宣隊在整個山西巡演一遍的,現在他改變主意了。還得請本地的戲班來做這件事。

文宣工作必須要接地氣才成!

天啟五年的第二季度開始,晉王府又貼出告示,招四個山西本地的戲班來。

大家一開始還以為是晉王殿下跟當今陛下一樣愛聽戲呢,山西各地官員想法子四處身段優美、嗓音天籟的名伶送去京城,為了迎合李昭的喜好,送過去的還是都是京城地界流行的唱腔,要不就是大老遠地找了唱粵劇的有名戲班子來。

大殿下不是在嶺南呆過挺久的麼,愛聽粵劇也是有可能的嘛。

結果這些人怎麼被送去太原的,就怎麼被退回去了,甚至連王爺的面都沒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