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己酉朔,山西臨縣知縣上疏,言大冰雹三日,種二尺餘,大如鵝卵,傷稼,乞請蠲免。”

“辛亥,平谷、遵化兩縣一同上疏,言兩縣遇蝗,全縣絕收,乞請蠲免。”

“八月戊丙戌,江西發大水,南昌、九江、南康三府受災百姓不下十萬,江西乞請蠲免。”

“八月甲申,河南……”

八月下旬,隨著秋收即將到來,似乎就連老天都和大明過不去,十餘府縣連續遭災,讓本就情況不妙的大明朝更是雪上加霜。

好在距離秋收只有不到十天了,因此在聽完各省府縣的乞請後,朱由檢微微頜首:“都應了吧。”

坐在承運殿的偏殿之中,朱由檢對畢自嚴這樣吩咐,並在吩咐完後交代道:“戶部、錦衣衛、東廠三司派人核查是否屬實。”

“下官遵命……”畢自嚴作揖應下,朱由檢也繼續問道:

“距離秋收只有十日,戶部估計,今歲能收上多少田賦糧。”

“戶部……”見朱由檢詢問,畢自嚴思考片刻,然後才給出了一句估算的話:

“今歲南方雖然遭遇洪澇、龍掛、大水,旱情,但好在都只是區域性遇災。”

“糧秣重地的湖廣並未受災,四川在川東的百姓雖然也遇到了旱情,但規模並不大,除了有六縣需要蠲免,四川其它府縣都能正常繳納賦稅。”

“因此,戶部估計,今歲國朝能收上來的田賦糧,大概在九千五百餘萬石左右,比起前兩年情況好上不少。”

畢自嚴給今年的旱情做了一個評價,那就是規模很大,但威力不足。

相比前兩年那種赤地千里的恐怖旱情,今年的旱情倒是稍顯普通了,最少老天賞臉,還給各個旱區在入秋前下了幾場雨。

“九千五百萬石田賦糧,能調往災區的有多少?”

得知了田賦糧的規模後,朱由檢坐在椅子上,一邊用勺子吃“酥山”降溫,一邊炯炯有神的看著畢自嚴。

面對朱由檢帶來的壓力,畢自嚴不卑不亢的作揖:

“眼下,國朝雖有十三條鐵路,但能夠通車的府縣路段只佔國朝三分之一的疆域。”

“京遼鐵路應該在年底修通,同時遼漠鐵路和遼北鐵路已經修抵亦東河城(長春),也就是國朝北疆已經有了一條初步勾連遼東、漠東、東海三省的鐵路。”

“不過,眼下三省尚且不能自給自足,對國朝提供不了什麼幫助。”

“至於京西鐵路、京嘉鐵路、京隴鐵路,分別修抵到寧夏、鞏昌、漢中。”

“這路上勾連的,是除北直隸外的山西、陝西、河西等西北三省。”

“三省皆有旱情,按照去年的情況來看,河西應該是唯一能有結餘田賦糧的行省,但規模不會很大,大約只有二百餘萬石。”

“好在西南洪閣臣經營得當,早在天啟九年便從昆明開始修建京隴鐵路,因此雲南境內的京隴鐵路已經西抵隴川,北抵雲南與四川邊境。”

“加上麓川境內的鐵路已經從隴川修抵西海港,如果要走陸路,麓川大金沙江平原的糧食可以走鐵路運往隴川,再換牛馬車拉運前往永昌,用永昌鐵路運抵長江後,換長江水運,將糧食運抵江南,走海運北上。”

“這一條路,大約耗費時間兩個月,火耗約三成左右。”

“如果覺得多,那可以直接走海運,把大金沙江平原的糧食運往西海港,從西海港用輪船運回大明。”

“這麼一來,麓川的糧食能在一個半月左右的時間裡運抵浙江寧波。”

“交趾和舊港的情況,走海運最划算。”

“按照雲南、麓川、交趾、舊港四省布政司的彙報,今歲四省最少能產兩億四千萬石米麥,除去田賦糧和四省百姓口糧,以及輸送諸藩的海糧,四省能支援國朝的大概有九千萬石。”

畢自嚴將情況說了一半,但即便只說了一半,也讓朱由檢心裡的石頭落地大半。

在不影響本省物價的情況下,四省能拿出九千萬石米麥來支援大明,僅僅這些米麥就能救活最少兩千萬人。

“京杭鐵路和京廣鐵路,已經分別修抵湖廣武昌、南直隸和州。”

“湖廣和南直隸的糧食也可以走鐵路送往開封,由開封用牛馬車再轉送給陝西、山西。”

“南直隸雖然遇到旱情,但今歲情況大抵還算不錯,能自給自足,無須朝廷支援。”

“至於四川和湖廣的糧食,則是可以走湘江、嘉陵江、沱江、岷江、白馬江等長江支流,將糧食運往湖廣武昌,走鐵路前往開封。”

“四川和湖廣,大概能在不拔高物價的情況下,支援地方一千七百萬石。”

“最後的兩廣、閩浙、江西和山東、瀛洲這些省份和琉球府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