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鐺…鐺…鐺……”

清晨,當晨鐘開始作響,時間已經一晃進入了天啟四十四年。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戰爭或許是整個世界的主旋律。

不僅僅是歐洲、北崑崙爆發著戰爭,就連大明的邊陲也不安穩。

在大明進行著《新五年計劃》進行變法,皇太孫朱和垠先後代天巡狩益、鄭、岷、淮、唐、吉等國的時候,瀛洲與麓川分別爆發了兩場叛亂。

十月初七,瀛洲北島府高臺縣礦工李平次郎趁大明裁軍,瀛洲空虛之際聚眾千人叛亂。

他們襲擊了礦場門口崗亭的兵馬司衙役,殺死衙役十二人,漢人礦工一百二十四人。

隨後,他又派人前往高臺縣,謊稱礦井坍塌,誘騙高臺縣刑部分衙的二百二十八名衙役前往救援。

他們提前炸燬了一處礦井,隨後誘騙衙役進入礦井救援。

由於此時瀛洲已經承平數年,總旗官臧克家不曾懷疑,帶領百餘名衙役進入礦井展開救援。

然而,當他們深入礦井後,李平次郎命人點燃洞口附近的數千斤火藥,將洞口外的百餘名衙役當場炸死,將礦洞洞口炸塌。

擔心礦洞內衙役沒有死的李平次郎命令手下礦工點燃剩餘萬斤火藥,不斷引爆火藥來試圖殺死礦洞內的衙役。

在半天之後,李平次郎帶領百餘名礦工偽裝成運送屍體的衙役前往高臺下,剩餘千餘名礦工手持工具緊隨其後。

行至高臺縣時,李平次郎讓礦工們在城外十餘里的一處樹林隱藏,隨後自己帶領百餘名礦工前往高臺縣。

他們將繳獲的一百多支燧發槍放在板車上,蓋好白布,並提前派人來到城門口告訴兵馬司留守兵馬發生礦難。

在城門口留守兵馬司士兵放鬆警惕的時候,偽裝成屍體的礦工在經過城門口時突然起身射擊。

由於五軍都督府和兵馬司都遭遇了裁軍,所以此時駐紮在北島府的兵馬司只有五百多兵力,而高臺縣內僅有一百五十餘人。

在駐紮城門口兵馬司僅有一隊十二人的情況下,李平次郎淪陷高臺縣東城門,隨後組織千餘名礦工進城。

在進城的同時,他命人散播“漢人屠殺大和人”的訊息來混淆視聽,裹挾大量大和人向兵馬司衙門和刑部分衙進行襲擊。

然而在他們對西門兵馬司士兵動手的時候,近處的兵馬司衙門已經聽到了槍聲,於是組織反擊。

雙方在城池之中進行巷戰,但由於高臺縣內有近八成人口都是大和人,因此兵馬司只能叫上部分漢人百姓,邊打邊撤。

十月初八清晨,高臺縣兵馬司留守高簡帶領數百漢民和五十餘名士兵撤出高臺縣。

李平次郎得知訊息後,當即派人假傳訊息給四周集鎮村莊,言“漢人屠殺大和人,我族人則必得拼死抵抗”。

訊息一經傳出,許多對當年明軍登陸瀛洲的大和人立馬回憶了起來,隨後拿起農具向高臺縣集合。

十月初九,當高簡帶領漢民南下抵達高臺縣六十餘里外的虞山軍營。

得知高臺縣叛亂的訊息,軍中總旗官張甫著快馬塘騎傳訊息前往北島府府治寶山縣求援,同時在軍營四周準備防禦工事,派人前往高臺縣探查情報。

十月初十,當情報傳遞迴虞山軍營的時候,李平次郎已經在高臺縣聚眾十萬,將高臺縣附近漢民屠戮殆盡。

初十黃昏,寶山縣所駐寶山營參將楊克簡得知高臺縣叛亂的訊息後,他當即派人前往瀛洲城送去訊息,同時召集北島府兵馬。

十月十二日,楊克簡率領北島府寶山營的三千營兵北上,此刻李平次郎已經聚眾十餘萬。

十五日清晨,在瀛洲城得知高臺縣叛亂訊息的同時,楊克簡帶兵抵達寶山縣,隨即下令攻城。

十七日深夜,在瀛洲城支援的瀛洲營抵達戰場後不久,明軍發起總攻,高臺縣被收復,李平次郎死於戰亂。

十八日深夜,東軍都督府瀛洲總兵王輔臣下令,此次參與叛亂被俘者盡數擊斃。

是夜,六千明軍擊斃了被俘的四萬餘名叛軍。

然而,這樣的做法不僅沒有起到威懾作用,反而讓因為瀛洲貧富差距巨大而積壓情緒許久的瀛洲大和人徹底暴動。

冬月初三,北州縣合山鎮發生叛亂,張長尾郎發動鎮民叛亂,將除了大和人以外的漢人、少民盡數屠殺,聚眾千人。

冬月初五,作為大明重要礦區的南島府石見礦區發生暴動,礦工李左次郎聚眾礦工數萬發動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