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起,凡軍中三十歲以上者,一年內陸續轉業。”

“轉業者,發退役銀一百兩,地方衙門安排工作,轉業為衙役、兵馬司等官員。”

“除轉業外,亦可退役,退役籍貫中原者,發田十畝,籍貫為外者,亦或願意遷移者,發生田百畝,地方衙門配給拖拉機一臺。”

天啟四十二年七月初五,朱慈燃籌謀了許久的裁軍政策正式執行。

總人數七十二萬六千餘人的明軍,有近七萬人被要求轉業,少部分人被要求退役。

去歲,大明透過京察清理了一批官位,因此一些中低層的將領也被安排轉業進入了地方刑部和兵馬司。

或許是轉業和退役的待遇給的足夠好,軍中並沒有爆發什麼兵變,這在朱慈燃預料之中。

畢竟眼下已經是天啟四十二年,大明推行全民教育已經二十多年了,現在軍中的許多士兵大多都接受過小學、中學的教育。

或許他們容易被慫恿,但在實打實的利益面前,大部分人還是選擇了拿上銀子和田契退役。

底層士兵的順從,讓部分將領十分無奈。

加上海軍都督黃蜚與太孫朱和垠出海,朝廷又在南北有戚武隆和李定國坐鎮,因此許多將領都選擇了沉默。

按照五軍都督府部署,大裁軍從天啟四十二年下半年八月開始,採取先五軍,後上直的順序,自上而下地組織實施。

其重點是西軍和北軍這兩個都督府,而海軍則是被要求改變編制,以營為單位進行整編。

經過五個月的精簡整編,七十二萬六千餘人的軍隊被縮減為六十三萬五百餘人,合計二十六衛、一百六十營。

其中的二十六衛,是朱慈燃將上直營兵裁撤合併後得來,在原本十六衛的基礎上增加十衛。

作為大明主要的野戰力量,上直二十六衛一共有十四萬五千六百餘人,數量接近全軍四分之一。

剩下的一百六十營則是由五軍各分三十營,剩餘十營則是被劃為皇城十營,取締了曾經的皇城三衛。

這次的裁軍轉業,儘管紙面上只為大明減少了每年一百二十多萬兩的軍費,但長久來看卻能讓大明騰出更多經濟來發展民生。

事實也是如此的,天啟四十二年臘月二十五日,監國太子朱慈燃在皇極門組織朝議。

在朝議中,朱慈燃以齊王朱由檢所著寫的《第八個五年計劃》為藍本,增加或刪減了部分經濟政策,並更名為《新五年計劃》。

天啟四十三年二月初一,《新五年計劃》政策被皇帝朱由校拍案執行。

在該計劃中,大明在未來七年的主要任務有三點。

一是加快進行民生科技研究,加快經濟類工業化建設。

二是叫停皇店對各經濟領域的滲透,恢復天啟二十三年時的國有、民間自營經濟格局。

三是增加就業崗位,以基礎建設的方式將貨幣發到百姓手中,同時嚴格控制貨價,對皇店內部的貪腐行為嚴打嚴抓。

除此之外,在民生科技的研究上,朝廷需要將原本每年一百八十萬兩的投入增加到三百萬兩,同時將每年三百二十萬兩的軍事科技研究降低到二百萬兩。

經濟類工業化建設方面,未來七年的基本任務是以軍備院民生科技研究為主。

主要推動“已發明科技產品”進入民間,不斷增加農業和工業消費品的生產,保證民間百姓生活水平提高。

把控皇店,同時加大對民間農業、手工業、商業的保護力度,增加國營與民營的用工崗位。

這些政策經過都察院的監察開始頒佈,為了防止地方扭曲政策,朱慈燃還下令旨讓內閣大臣金鉉、顏胤紹一南一北,分別率領三司官員巡視地方。

如此一來,浩浩蕩蕩的新政從北京向四周輻射,一些早就籌備的工廠也開始了動工建設。

只是,相比較大明這邊轟轟隆隆的大建設,世界各國卻都在應對著自己的難題。

在已經過去的天啟四十二年中,順寧王額哲勢如破竹的攻陷基輔,俘虜波蘭軍民十餘萬人。

同時,瑞典攻陷丹麥的附屬國挪威,讓挪威宣佈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