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國際局勢(第1/5頁)
章節報錯
“自正旦節至五月三十,軍備院共發放拖拉機二十三萬七千四百臺。”
“發放物件為安西、北庭、河西、單于、陝西、山西、遼東、河南等北方一京十三省之地。”
“其中,尤其以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為重,緣由為北方旱情消退,三省所需復耕之土地,難以以人力復墾所致。”
“截止三月初一,三省復墾土地約四千餘萬畝,北方一京十三省合計復墾約九千萬畝。”
“今歲北方農業稅,大致可增加五百餘萬兩,不過今歲天下蠲免,農業稅暫不收取……”
六月十四,伴隨著東宮太監李永貞畢恭畢敬的回禮,此刻的他也在忐忑的等待上首那兩位能決定他生死的人回應。
“弟弟這一子便被我吃了。”
朱由校帶著一抹笑意撿起一顆白棋,朱由檢卻不以為意,雖然目光還在棋盤上,但心裡卻已經飛到了遼闊的西北。
“今歲南北方增墾耕地幾何?總數幾何。”
朱由檢不動聲色的吃了朱由校幾顆棋子,同時心不在焉的詢問被朱慈燃派來南方彙報奏疏的李永貞。
“回萬歲、殿下,今歲各省春耕結束後,前前後後開墾田地的時間不等,因此數量也不等。”
“南方總體來說春耕結束的早,因此至五月三十日,經戶部彙報,南方一京十三省大概新墾六百二十五萬畝耕地,全年估計不會低於一千五百萬畝。”
“至於北方,加上河中、瀛洲、嶺北三省後,數量僅有三百四十六萬畝,全年估計不會超過一千二百萬畝。”
李永貞彙報下南北方的新墾耕地數額,同時也更為直觀的展現了大明在進入半工業化後的潛力。
從第五批工業區塵埃落定開始,大明的工業力量便大幅度成長,整個社會以朝廷為主體來發放大量的工業機械,讓百姓開墾了一畝又一畝的耕地。
只是一年的時間,大明的新墾耕地就達到了兩千七百萬畝。
雖然這力量比不得後世,但大明每年新墾的土地,幾乎是一個英國的總耕地數量了。
即便新墾耕地的糧食畝產僅有不到五斗,但透過三年連續不斷的堆肥,它們的產量只會一年比一年高。
尤其在開墾第四年後,即便是北方,在用上各種化肥的情況下,也能達到畝產兩石左右的情況。
兩石稻子能出一石四鬥左右的米,也就是如今大明正常耕地的畝產是二百二十斤左右,摺合為後世公斤為132kg。
這樣的畝產或許對於後世動輒六七百公斤的產量來說,或許貧瘠的有些可笑……
但需要知道的是,從三皇五帝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在華夏這塊土地上,儘管有畝產三石、四石的情況和地域出現,可總體畝產卻幾乎沒有突破過100kg的成品糧數量。
大明能在小冰河時期這種畝產下降,各國人口下降的情況下,不僅實現畝產糧食反超更為溫暖的漢唐,還能實現人口正增長,這實際是一個很了不得的功績。
這一切的功勞,自然不僅僅是化肥,還有在各地大批興建的水利工程。
農業司甚至拿出了證明畝產提升的奏疏,其中表明土地增產之中,水利工程的作用達到了其中的約三成作用,而化肥達到了五成作用,剩下兩成是科學栽種的作用。
儘管大明百姓不懂什麼是科學栽種,但當齊王所著,工部所圖繪的繪本擺在他們眼前的時候,他們卻不得不跟著照做。
如果不照做,那麼當年的蠲免就廢除,這戶人家必須繳納農業稅。
如此的手段,自然不可能是朱由檢下令的,而是他那坐在監國之位上大侄子所下的命令。
這樣的辦法雖然苛刻殘暴,但卻十分見效。
從天啟十九年開始,大明農民就已經習慣了按照手冊種田。
之後的成果令所有人都很滿意,每畝增產三十多公斤,幾乎就能養活一個成年男子十天半個月。
僅僅是一畝田的話那還沒什麼,但實際上這樣的增產是幾乎大明的所有田地,不論南北都增長了三到四成的產量。
這些增產的糧食,養活四五千萬人完全沒有問題。
在如今的這種時代,耕地和糧食畝產,糧食總數就基本代表了一個地方的人口情況,因為糧食多代表能養活更多的人。
“今年國朝目前大概有多少嬰兒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