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七章 交趾逸事(第1/5頁)
章節報錯
“嗚嗚——”
向南出發的第三日,朱由校和朱由檢乘坐的火車成功從雲南境內透過臨安府,進入了交趾行省的興化府境內。
他們乘坐的是自雲南昆明前往交趾南部佔婆府的昆佔鐵路。
昆佔鐵路全長三千餘里,一共四條軌道,從天啟十年開始修建,直到去年三月才全線竣工。
昆佔鐵路分為雲南段和交趾段,兩段鐵路的修築難度係數很大,僅次於京隴鐵路陳倉至劍閣需要翻越秦嶺、大巴山的難度。
在修建期間,從雲南遷移到交趾的各族百姓紛紛主力,作為嚮導來幫助工部官員選擇最合適的路線。
由於該鐵路跨越金沙江、珠江、紅河三大水系,修築所過之處全是未開發的山巒、河流、峽谷。
因此十二年修建時間內,總計動用二百萬軍民、勞改工,共完成路基土石方四千萬立方米,修築橋樑四千二百三十七座,隧道二百一十九座。
修路竣工後,經過半年的檢測,才於直到天啟二十一年九月十三才宣佈全線正式通車。
坐在火車裡,朱由檢和朱由校看著窗外那一段段掠過的隧道和高山河流,由衷感嘆。
興化府的官員全程陪同,同時也介紹著昆佔鐵路修築過程中的難度。
昆佔鐵路中,最艱難的當屬雲南段臨安府境內的“人”字橋。
“人”字橋架設在相距二十二丈的兩山峭壁之間,橋身距谷底約四十丈。
整個橋身沒有一根支撐的骨架,均用鋼板、槽鋼、角鋼、鉚釘連線而成,所用上百噸鋼製部件全在昆明製成,運到臨安府後,由勞改工一段一段地背上山,在施工現場組拼。
“人”字橋橋頭分別銜接在兩邊懸崖的隧道口,隧道又在山體中轉彎,這給施工帶來極大困難。
兩根用來牽引架橋的鐵鏈,長一百二十丈、總重九千餘斤,須由五百名勞改工用肩扛起。
他們排成百丈長的佇列,如巨龍蜿蜒爬行在崎嶇的小路上,歷時三天才運到工地。
像這樣的現象在整條昆佔鐵路中層出不窮,可見以明代的技術,想要提前二百多年完成這條鐵路的難度有多大。
不過即便如此,憑藉漢人工匠的智慧,勞改工的吃苦耐勞,整段鐵路還是以全線未經太大幅度改動而竣工通車。
伴隨著京隴鐵路、麓川鐵路、昆佔鐵路這三條鐵路的通車,雲南瞬間成為了大明西南的政治、軍事中心。
至於經濟中心,眼下還在金三角、紅三角中間搖擺不定。
麓川有由大金沙江沖刷出來的麓川平原、大金三角三角洲,以及底馬撒府的恆河三角洲。
交趾有紅河沖刷出來的紅河平原,紅河三角洲。
這三個三角洲都是世界級的,從長遠來看,經濟中心最後恐怕還是落到麓川身上。
不過,等大明覆滅莫臥兒,肯定會拆分麓川為兩個省,屆時麓川的潛力就會下降了的。
只是不管怎麼說,麓川最少在眼下還是大明最有潛力的幾個行省之一。
作為通往麓川、四川、交趾、烏斯藏、貴州、廣西、南掌、暹羅這七省兩國的交通樞紐,雲南的地位不言而喻。
因此,雲南也是眼下大明發展工業化最重要的幾個省份之一。
加上其本身擁有的許多稀有金屬礦藏,大明在當地興建的工廠型別包括但不限於機械、化工、礦冶、火柴、紡織等等。
僅去年,雲南就產出粗鋼三萬六千噸,生鐵一百二十萬噸,煤炭九百萬噸,水泥六百五十萬噸,火柴三百二十五萬盒,煤油六萬噸,煤油燈二十六萬個,白布二百萬匹,磷肥三萬六千噸,土法複合肥四十二萬噸,飼料二百七十五萬噸……
這其中,最值得矚目的是磷肥,僅雲南一省,佔據了大明磷肥總產量的28%……
各類工廠的產值,也變相代表了雲南的經濟程度。
之所以提及雲南的工業,這和朱由檢他們即將前往的交趾關係很大。
雲南的工業產值之所以那麼多,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發展自己,以及帶動麓川、四川、交趾、貴州和廣西等五個省份。
這其中,尤其以麓川為重,其次交趾,最後四川。
有云南的存在,交趾境內的紅河平原很少爆發大的水患,因為上游控制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