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章 英雄出少年(第1/5頁)
章節報錯
“殿下,雖然這麼說,但下官還是不覺得百姓會購買此物……”
“買不買,得看政策是怎麼樣的。”
在朱由檢說完國債一事的第五天後,李長庚拿著一張鐵卷找到了朱由檢。
這場鐵捲上印“天啟通寶”,後印“大明國債”。
鐵卷重量不過二兩左右,造價不過十幾文,但它的面額卻是足足的一兩。
可以說,這物件就是鐵質般的紙幣,而望著朱由檢拿著它的模樣,即便李長庚已經知道了國債的意思,但他還是不覺得百姓會購買國債。
他不可否認,大明部分地區的百姓比較富裕,但即便如此,一兩銀子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讓百姓購買國債,按照大明眼下的財政情況,如果真的要蠲免田賦,那每年最少得籌集四千萬兩國債才行。
“國債的事情,不是簡簡單單的發行,如果無利可圖,那自然不會有太多百姓購買它。”
朱由檢拿著手中國債把玩,然後說道:
“大明每年產出的地方金銀是九百多萬兩,這些銀子不能直接投入市場的原因在會導致通貨膨脹。”
“不過,如果人口一直增長,讓發行出來的貨幣都能到百姓手上,百姓平均持有貨幣的數量不變,那就不用害怕通貨膨脹。”
“八千萬兩國債,發行兩年,每年利息5%,你覺得如何?”
朱由檢早早推行過阿拉伯數字和各種這個時代還沒有出現的數學符號,因此他也不怕李長庚聽不懂。
作為大明戶部尚書,他別的書可以不看,但對於自己所著寫的金融、數學一類的書籍是不敢不看的。
“如果是這樣,那發行兩年後,國朝就要還八千八百萬兩銀子了,這對於朝廷來說有點得不償失……”
李長庚站在朝廷的角度思考,但朱由檢卻拿著手中國債笑道:“花八百萬兩來收拾燕山,我覺得很值。”
“就這麼簡單嗎?”李長庚不免有些覺得事情太過簡單了。
“簡單嗎?”朱由檢輕笑搖了搖頭,反問道:
“你覺得,古往今來,誰能一口氣拉出二十幾萬官員?”
“這……”李長庚想了想,似乎還真的沒有。
“想要收拾人,最重要的還是手底下有人。”
朱由檢開口說著話,並對李長庚繼續深入道:
“階級是政黨存在的基礎,宋代以來大多官員出身以書香門第為主,白身出身的少之又少。”
“即便到了國朝,廟堂之上也大多如此,只不過白身佔比較多罷了。”
“燕山派本身就是白身,打壓士紳中雖然與士紳同流合汙,卻改變不了他們的家庭背景。”
“他們作為白身出身,不去支援自己階級的百姓,反而去幻想成為新計程車大夫,恢復宋代刑不上士大夫的政策。”
“士紳不支援他們,百姓不支援他們,皇帝與孤都不支援他們,你說他們要靠什麼活下來?”
朱由檢很早就想過燕山的問題,甚至是眼下的問題。
燕山總體來說,一直沒有抓住一個政黨主要的“痛點”。
他們覺得自己團結起來,那自己就不需要農民、工人、士紳、地主來作為依靠。
他們沒有可以依靠的階級,而是全憑自己這個所謂的“燕山”士大夫階級,這就已經註定了他們的敗亡。
眼下畢竟是家天下,只要皇帝手裡有源源不斷的官員,那燕山派垮臺就是遲早的事情。
或許成德的“發動基層”讓朱由檢感到頭疼,但他也僅僅停留在了發動基層官員,掌控朝廷賦稅的這個層面上。
如果他能發動百姓,那倒是值得朱由檢認真三分。
況且,燕山內部的內鬥過於嚴重,恰好又沒有張居正、高拱這樣的人才來肅清內部,導致燕山派力道使不上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