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章 狠辣遷移(第1/5頁)
章節報錯
“入你孃的毴!賊老天三個月不下雨不下雪,是想來年旱死老子是吧!”
時間一晃而過,伴隨著張獻忠的一聲痛罵,天啟十九年的腳步來到了臘月中旬。
站在河西蘭州府的黃河北岸,張獻忠對著天空罵罵咧咧。
他之所以破口大罵是有原因的,由於安西、北庭兩省被拿下,曹變蛟被委任為安西總兵,曹猛被任命為北庭總兵後,各地總兵都遭到了調動。
李自成、劉宗敏、李過三人本來是各地三省總兵,但由於都督府要培養少壯派,加上內地無憂,大明戰線向西延伸至中亞一帶,因此他們三人都被委任留守安西、北庭。
軍事方面,滿桂對安西設定了四個要地,並對朝中上疏。
這四個地方分別是疏勒(喀什)、碎葉、安西(伊犁)、輪臺(烏魯木齊)等四個地方。
李自成為疏勒總兵,李定國為碎葉總兵,朱輔炬為安西總兵,李過為輪臺總兵。
這四個地方分別防守瓦罕走廊,拱衛伊犁河谷和作為安西、北庭和內地中轉的四個要地,也被稱為天啟一朝的安西四鎮。
四鎮兵馬經過調整,碎葉兩營,疏勒三營,安西三營,輪臺兩營,合計十營三萬人。
至於北庭,滿桂調劉宗敏駐守玄池城,又從內地調羅汝才和新生代的一些將領駐守在大漠、金山、庭州等四鎮,為北庭四鎮,合計兵力八營兩萬四千餘人。
安西與北庭合計是十八營,佔據北軍都督府近二分之一的兵力,擁兵五萬四千人。
按照曾經的生產力,西域想要養活這五萬四千人,最少得有三十萬百姓和一百萬畝耕地才行。
但放到現在,只需要六萬百姓和兩萬臺拖拉機就足夠。
不過,都督府不可能一手掌握兩省軍政大權,因此在十月中旬,燕山派之中的高官張懋才、賀昌守二人被調往安西、北庭分別擔任布政使。
作為日後大明陸上防禦壓力最大的兩省,它們註定要調動大明的大量資源。
也因此,內地的許多將領、官員都被抽調派往了兩地。
朱慈燃不如朱由檢的手段老練,但奈何他臉皮厚。
他乾脆把各黨派的二把手、三把手都丟到了安西和北庭。
各黨派的重臣被丟到了兩省,僅當地衙門的官員數量就多達三萬餘人,而兩省的移民卻不過區區三萬人,說是一對一服務也不為過。
京中官員上疏不在少數,只是卻被朱慈燃留中不發。
到了月末,各黨派官員認命了,即便已經進入冬月,他們還是組織了不少百姓前往當地,希望用這些“功績”來把重臣換回京城。
當然,這些都是文官和朱慈燃的博弈,和張獻忠是沒什麼關係的。
但奈何大量將領被抽調,他這個開平府總兵也被調到河西,順帶升為了河西總兵。
這本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自從他從開平府調任為河西開始,河西的旱情就開始不斷擴大。
六七月好歹還有幾場雨,到了他就任後,三個月的時間,河西東部三府是滴雨未下,搞得蘭州營的菜田和麥田都乾涸了。
張獻忠又是忙於興修水利,又是忙於和當地衙門協調。
好不容易把水利弄好,結果冬季一來,旱情更甚。
這下不止是蘭州營在求救,臨洮府和西寧府、涼州府也紛紛遭遇大旱,各地軍營的軍需旗根本沒有產出。
不得已,張獻忠只能舔著老臉給滿桂寫去軍情,說清楚了河西省物價飛漲,已經無法滿足當地軍營,因此需要先補充當地的河西五營,才能向河西運送物資。
好在滿桂也不是不通世事,他並沒有苛責張獻忠,而是回信說他會上疏朝廷,讓朝廷給各營調送物資。
一場大旱,讓本來還稍有富餘的河西省立馬省力不濟,如果大明沒有火車,恐怕西征的軍隊都得撤回來。
好在京嘉鐵路已經修通,並且開始修建安西、北庭兩條鐵路,四川和雲南、交趾、麓川的物資都能源源不斷的送到嘉峪關,再轉車馬運送前往西域。
張獻忠剛上任,就給都督府的老大寫信訴苦,這在外人看來不免有些找事的嫌疑。
只是張獻忠苦啊,河西五百多萬人,一旦遭遇大旱,那物價飛漲嚴重,連本地的一萬五千兵馬都養不活,更何談供給西域。
因此站在黃河邊上,他只能痛罵老天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