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射裝填,方向辰時三刻,預射一輪,放!”

“嘭嘭嘭——”

天啟十七年冬月二十七日,伴隨著呼嘯的炮彈打在莫臥兒帝國博格拉城城頭,麓川的大明西軍都督府兵馬自賈木納河以東搶渡,登陸恆河平原東部。

明軍這個的戰略意圖很明朗,那就是戈西河以東,恆河以北的廣袤平原。

拿下這裡,大明與將與周國、蜀國接壤。

當然,這裡並非是明軍必須拿下的地方,只是拿下這裡後,大明將進一步對小西洋諸藩加大掌控力度,並且能進一步發起平莫戰爭。

鐵路也不用擔心,賈木納河和戈西河有許多沙州,建設大橋的難度比起長江簡直小兒科。

因此,拿下這裡完全可以作為洪承疇的一筆新政績。

不過從這點也能看出,這是洪承疇的戰略意圖,而不是朱由檢的戰略意圖,因為朱由檢只想牽制莫臥兒,而不是想要佔領它。

莫臥兒看似富裕,但實際上在小冰河的氣候環境下,莫臥兒內部也存在糧食不足的情況。

如莫臥兒對大明在小西洋諸藩的入侵,之所以不能做到年年入侵,就是因為其內部年年爆發叛亂。

大明本身就已經有一億六千多萬張嘴在嗷嗷待哺,拿下可以莫臥兒雖然收穫了平原,卻也要收穫數千萬饑民的嘴巴。

如果不能安撫饑民,那大明在當地的支出就一直是負數。

大明自然可以鎮壓饑民,可問題在於鎮壓饑民之後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恢復戰前生產。

大明現在已經自顧不暇了,對外出兵都只能進行三萬人以下的中小規模出兵,何談在莫臥兒當地保持十幾萬駐軍來鎮壓叛亂呢?

這些理由就是朱由檢遲遲不對莫臥兒動手的原因,當然除了這些,也包括了莫臥兒的存在可以制衡印度廝當的諸藩。

大明的疆域膨脹的太厲害,許多地方還沒有吃透,想要沒吃透的情況下就去佔領其它地方,最後只會落得盛唐和明初的下場,漸漸縮水。

洪承疇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只把戰爭侷限在了戈西河以東。

戈西河以東的沖積平原人口並不算少,約有三百萬左右,耕地面積達到了兩千多萬畝耕地。

這還只是已經開發的耕地,除了這些,還有六千多萬畝未開發的平原。

瞭解到了這些,洪承疇才會決定出兵拿下這裡,依託這裡來和莫臥兒進行拉鋸。

洪承疇也很無奈,麓川雖然平原眾多,物產豐富,甚至在恆河以東也擁有廣袤平原地區。

可奈何,這裡開發的時間並不久遠,當地居住的土民數量和耕地數量也就剛剛夠自給自足,想要開發,只能讓朝廷調足夠多的拖拉機。

但問題在於,除了內陸地區,沿海地區朱由檢基本不會讓拖拉機出現在與鄰國交界的地方。

洪承疇能夠理解朱由檢的想法,畢竟拖拉機放在這種沿海,並且擁有鄰國的地方,那一旦被偷竊,將是大明不可承受之痛。

因此想要開發麓川西部平原,只能讓麓川西部平原變成內地。

想讓這裡變成內地的最好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把孟加拉北部平原拿下。

拿下當地後,只要更換大明的稻種,然後把三百萬土民驅趕向戈西河對岸的莫臥兒,那大明就可以憑藉這塊地方養民二百萬,再養軍三萬。

以漢軍三萬,足以橫掃莫臥兒。

“放!”

“嘭嘭嘭——”

炮彈在博格拉城的城頭不斷打出塵土,對於還在使用石砌、土城技術的莫臥兒來說,明軍的三百門二十四斤燕山大炮簡直要命。

每輪炮擊,博格拉城都要遭到三百枚二十四近石彈的炮擊,除此之外還有大大小小六百多門的五斤、十斤燕山火炮。

如果說炮擊還不算什麼,那搭配了望遠鏡和步槍的狙擊兵就讓莫臥兒成為了單方面捱打的一方。

城頭的莫臥兒軍隊一旦想要再明軍火炮停下的時候反擊,立馬就會遭到明軍步槍騎兵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