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罷,弟弟說不修就不修好了。”

南京城外龍江船廠外,當朱由校站在水泥地板上眺望長江的時候,他也對著工部尚書張延登回了一句。

張延登一聽這難辦的差事取消了,頓時也鬆了一口氣。

在他慶幸的同時,朱由校也指向了遠處的長江大橋,指著它詢問道:

“我南下時就想詢問,這應天府長江大橋和淮安府的黃淮大橋是如何修建的?”

朱由校問出了他很好奇的問題,畢竟在他看來,長江自古以來只有浮橋,而無能夠紮根河床的高橋。

因此,他一開始就被南京和淮河黃河的大橋驚豔了。

對此,工部尚書張延登聞言也是解釋道:

“江河修橋確實困難,若是放在以前,臣等便是有通天的手段,那也是修不了長江大橋和黃淮大橋的。”

“不過自混凝土和鋼筋、蒸汽機出現後,修橋便不是難事了。”

“南北兩京工部商議後,認為長江大橋不易修建,想要修建只有從源頭著手。”

“因此,長江大橋的修建源於天啟十三年烏斯藏收復後。”張延登解釋道:

“天啟十三年,烏斯藏、四川、湖廣、江西、雲南、南直隸等一京六省聯手修建水庫、堤壩,同時拓寬長江水道。”

“加上同年四川、江西兩省大旱,因此依託當年李冰治岷江的古法來挖掘長江兩岸支流水道,不斷掘深、掘寬來分流。”

“由於朝廷的京隴鐵路、京廣鐵路、京杭鐵路三段都需要橫渡長江,因此各省出力也是應該的。”

張延登解釋著,朱由校也聽著,並且很有興趣。

總的來說,兩京工部的想法就是“反正也是大旱,也需要蓄水,乾脆就趁著這次大修堤壩,同時搞些大工程來充當功績。”

正常來說,長江的水位肯定是低過兩岸的,不然就漫堤了。

但各高官江沿岸的官員面對這種問題,一般是先讓人挖掘人工河道,把河道挖低,並且遠低於長江水位。

這種工程放在太平年間就是勞民傷財,但在天啟年間不是。

因為天啟年間遍地都是吃不飽飯的饑民,因此這種大工程叫做“以工代賑”。

用朝廷的銀子,做朝廷的事情,滿足自己的功績,各地官員在挖掘人工河道上撈了不少功績,繼而升遷。

由於天啟十三年剛剛滅了建虜和東籲,因此朝廷整體沒有大仗打,許多火藥也沒有了用出,因此基本都拿來挖掘河道了。

至於各道挖出的泥土則是被拿去修建城牆,夯實道路,或者直接倒入長江之中。

也因此,長江上游倒土,中下游就衝出了不少沙州。

松江府的崇明島沙所就被衝大了不止一倍,原本揚州府的靖江縣和揚州府的泰興縣隔著一條二里河流,結果這條河流被衝的只有一里半寬。

這還只是長江出海口,可以說、從湖廣的武漢三鎮到南直隸的鎮江,這一路上都有被衝下來的許多泥沙。

南京對面的八卦洲,原本只是一個佔地不過一萬多畝的沙州,但幾年下來也被衝大了好幾倍。

其它的潛洲、江心州、新濟州等長江浮島也被不斷衝大。

雖然還沒有後世那麼大,但如果上游再這麼幹個十幾年,恐怕這些沙州會提前幾百年形成後世的沙州的大小。

總之這些操作,是大明各地官員早就熟悉無比的操作方式了。

明代從洪武年間就十分重視治理長江中下游,因此長江中下游的幹堤繁多。

如湖廣的武漢市堤、黃廣大堤,南直隸的同馬大堤和無為大堤等堤段,大部分是明代形成的。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嘉靖二十一年的荊江大堤,整個堤壩防線全長二百零八里,被人稱作萬城大堤。

因此,工部想要修建長江大橋,地方百姓想要“水利灌既,河防疏泛”,兩方一拍即合就開始動工。

如此一來,僅僅三年時間,長江流域興修的諸如陂池、塘堰、圩田和垸田的農田水利工程和人工河道等大型水利工程多達三千餘處,動工兩千七百餘萬人。

各處河道、堤壩、陂池、塘堰、圩田的作用就是為了減少長江迅流。

不過,僅僅做到這樣,那還不足以修建長江大橋,因為上述的這些事情,隋唐以後的許多封建王朝都能做到。

之所以沒有王朝修建長江大橋,原因在於建橋技術不行。

古代的拱橋技術很厲害,但那隻能應付河不寬、不深的河流,而南京的水深即便在明代也能達到四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