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擔子漸重(第1/4頁)
章節報錯
“送他親捲去齊國?”
當朱由檢的聲音響起,他已經返回了馬車上,而他之所以吃驚,便是因為畢自嚴的手書。
手書上,畢自嚴很直接的表達了自己想送家人前往齊國,藉此詢問齊國何時接受移民的問題。
這個問題,王承恩不敢私自答應,也不敢私自回答,因此他將問題交給了朱由檢。
朱由檢雖然有些詫異,畢自嚴為什麼會想送自家親卷前往齊國,但在第二個問題下,他就覺得或許這只是畢自嚴試探自己何時移民,何時就藩的假訊息罷了。
“還是不覺得我會就藩嗎……”
朱由檢呢喃一聲,隨後將信合了起來,對馬車內坐在一邊的李定國交代道:
“讓承恩回信,就說天啟二十年開始接受移民,畢自嚴若是願意,就讓他親卷一起移民吧。”
“是……”李定國作揖應下,而朱由檢也踏上了返回齊王府的道路。
很快,隨著朱由檢的詔令下達,王承恩按照他所說的回應了畢自嚴,同時給戶部和工部送去了修建鐵路,以工代賑的詔令。
環京城的鐵路,難度並不高,比起京隴、京嘉鐵路來說,甚至可以算得上十分簡單。
只是三天時間,工部就交出了奏疏。
環京鐵路一共一百零八里,四月二十日就能動工,臘月初三就能完工通車,預計動工六萬五千餘人,工價不可能如工廠一般高,只能達到每日二十文,供三餐。
雖說這樣的條件放在京城只能算一般,但這項工程的敲定,毫無疑問可以解決北直隸農民大部分的農閒問題。
因此,在四月十二敲定工程,並確定四月二十日開工後,朱由檢也針對即將完工的京遼鐵路,開戰新鐵路的建設。
他給出的提議是修建一條從山東登州直抵陝西西安的鐵路,以此來連線北方各省。
其次是修建一條從南直隸松江府經南昌、漢口、漢陽、武昌、入夷陵、白帝城、重慶,直抵成都府的第二條鐵路。
當然,說是第二條,但實際上是大明的第十八條鐵路。
如果十八條鐵路全線貫通,那除去海外的瀛洲、舊港、南州、琉球府這三省一府外,大明在亞洲之上的兩京二十二省中,便只有福建、廣西、貴州和烏斯藏四省沒有鐵路經過了。
對於前三者,朱由檢也會在前方鐵路線路修建完畢後,動工修建串聯三省的鐵路。
對於烏斯藏,朱由檢看了看孫傳庭的奏疏,可以說以大明的技術,目前連如何在烏斯藏修建水泥路都尚未達標。
烏斯藏的天氣十分寒冷,泥土土地都有結冰的現象,在建築水泥路之後,如果這些土地到了夏天冰一融化,那麼在起初建築的基礎上建築就會鬆動,整條鐵路都將會垮掉。
眼下大明還沒有分解獲得瀝青的技術,也沒有後世的石層技術,因此對於烏斯藏的道路,只能是修修補補又一年。
水泥路都尚且如此,更別談承載更多人生命的鐵路了,所以在技術達標前,大明是不會輕易在烏斯藏修建鐵路的。
與其想著怎麼在烏斯藏修建鐵路,倒不如直接派兵把莫臥兒滅了來得實在。
只要把莫臥兒滅了,大明只需要恆河以北的疆域,就根本沒有在烏斯藏駐兵的需求,甚至這塊地方變成無人區也無所謂。
不過那終究說的太遠,因為眼下的明軍在烏斯藏根本沒有威脅,在烏斯藏駐紮的三營士兵手持步槍,常年標配二百枚子彈。
這種情況下,他們不去找別人麻煩就好了,別人如果想要從南邊翻越喜馬拉雅山脈來來搞襲擊,那就是送上門的軍功賞銀。
因此,大明在烏斯藏的政策主要還是維穩為主,這其中尤其以人口比例最為明顯。
哪怕和碩特部歸降,三萬多人遷入烏斯藏青海地區,但在烏斯藏的漢人數量卻高達二十九萬,是蒙古人的九倍。
烏斯藏的漢少比例,被穩定的保持在了九比一,河西雖然遷入了許多少民,但河西的漢少比例也維持在了七比三的程度。
維持漢少比例,地方少民就不太可能被扇動,更何況大明給少民的耕地和草場數量不比漢人少。
眼下許多吐蕃人和蒙古人都經歷過被奴役的時期,誰要是想造反,他們自發就把這些人給平定了。
因此,大明在西陲的邊疆民族政策讓西陲十分穩定,似乎只要京嘉鐵路一通車,明軍立馬就能遠征西域,收復這塊遺失八百多年的舊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