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天啟十三年(第1/5頁)
章節報錯
“鐺…鐺…鐺……”
天啟十三年正月初一,隨著一年一度的正旦節抵達,當京城內的鐘樓開始敲鐘,還未天亮的京城與皇城紛紛開始開啟了城門。
新年新氣象,隨著去年的新政推行,大明兩京二十四省的人口數量以紙面形式,更加完整的展現在了大明朝廷的面前。
有民七百二十六萬的北直隸看似人口眾多,但和歷朝歷代一樣,僅僅一個順天府的百姓就達到了三百萬人,京城及其附近人口更是多達一百五十萬人。
如此龐大的人口造就了繁榮的經濟,隨著北方蒙古被驅逐到漠北,一個安定的環境讓每日前往京城趕集的人絡繹不絕。
雖然說是正旦春節,但是今日前往京城的人還是十分之多。
城門開啟後,驗查戶口簿的兵馬司都是數百人魚貫而出,分別驗查。
因為是大朝會,一些外派的官員今日也要歸朝開大朝會,所以要參加朝會的官員們早早的就走京城北面的安定門進入了京城,隨後走玄武門,饒了繞路先來到了外廷的大庖廚。
在大庖廚好好吃了一頓早餐後,等時間來到辰時,百官們已經按照往年大朝會的秩序站立了。
“噔……”
“止聲~唱禮!”
“臣等恭迎萬歲、萬歲、萬萬歲……”
皇極殿內、當鴻臚寺丞敲鐘開口,百官們立馬安靜,隨後在鴻臚寺丞第二次敲鐘時開始了齊聲唱禮。
身著親王冕服的朱由檢和百官們一起,對著那空無一人的龍椅行大禮,隨後起身。
站在鴻臚寺旁邊的王安見狀讓人抬上來的一把椅子,放在龍椅下方的平臺。
朱由檢也以監國的身份走上臺階,繼而坐下。
他面朝百官,雙眼掃視著眾人。
因為所有戰事紛紛結束,因此除了領軍在外的都督們,類似李自成這種在京城等著正旦過後調換駐地的總兵都參與了朝會。
都督府算是參與朝會比較少的,所以李自成幾人穿著武官的朝服站在殿下有些不太適應。
不過他們倒是對朱由檢十分尊敬,即便難受,卻還是強忍著,持著笏板,低垂眼簾。
除了都督府的武官難得參與了朝會,今年的朝會倒是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去歲才開過冬至朝會,六部之中若是有特別緊急的事情,可以彙報,戶部則是全盤準備,將去歲的人口、財政、耕地數都準備一遍!”
“……”聽到朱由檢的話,六部尚書們紛紛看了一眼其他人,最終還是工部的溫體仁率先作揖道:
“回殿下,去歲工部支出兩千三百四十餘九十二萬餘兩,修建鐵路路基四千三百餘里,鋪設鐵軌二千八百里,修建省道、府道、縣道、鄉道合計九千六百餘里,前後動工二百九十餘萬。”
“眼下,運營中的鐵路共五千三百餘里,國朝省、府、縣、鄉道合計四萬四千餘里。”
“此外,工部還修建官學、水壩、水渠……”
溫體仁侃侃而談,將自己的功績一項項說出,惹人眼球。
只是誰都知道,這些功績不是他的,而是朱由檢的,他不過頂了一個工部尚書的名頭罷了,實際大部分事情都是朱由檢親手操辦。
對於工部的事情,沒有人比朱由檢更瞭解。
工部紙面上動工是二百九十餘萬,但實際上舊港、交趾、瀛洲、麓川、雲南、廣西、四川等地都在使用勞改工,數量高達六百餘萬。
五千多里鐵路和四萬多里水泥路聽上去很多,但實際上摺合一算,也不過三千二百公里和兩萬多公里罷了。
這個資料對於大明這樣一個廣袤的疆域來說顯得微不足道,連清末的里程都沒有達到。
好在接下來十一年的大旱還有著許多“以工代賑”的機會,該有的基建也會不斷地興起。
加上第四版蒸汽機不斷運用在礦產、鋼鐵廠和各類工廠,朱由檢還是有把握在天啟十五年結束前,讓鐵路突破八千公里,讓公路突破五萬公里的。
大明的基建和歷朝歷代不一樣,不管是秦代的驛道、還是漢代的長城、隋唐的運河,宋代的水利工程……這些基建都是在發動徭役的基礎上,而大明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