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大國寡民(第1/5頁)
章節報錯
“績哥兒!你去皇店買十斤米,家裡米不夠了!”
“欸!”
寒冬臘月,在各家各戶都在為著新年做準備的時候,南直隸揚州府上官橋鎮的一戶江南小院裡響了起婦人的招呼聲。
聞言的一個十一二歲少年郎從耳房走出,來到了廚房門口。
身著比甲襦裙的婦人從懷裡拿出了四枚十文的天啟通寶:“看好米價,如果漲了,那能買多少就買多少。”
“好。”少年郎聞言接過銅錢,隨後走出了面積不大的小院。
走在寬不足四尺的小巷內,少年郎哈出一口白霧,搓了搓手。
他看著四周,這才發現在不知不覺中,四周的人家的白牆都已經褪色了,唯獨他家的白牆在入冬前粉刷了一遍,和四周顯得格格不入。
上官橋鎮和大部分的江南城鎮一樣,因河成街,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格。
比起其它鎮子,上官橋鎮不過發展了二百餘年,但即便如此,它仍然完整地儲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
小鎮橋街相連,依河築屋,綠影婆娑,河道上橫跨數座成於洪武年間的石橋。
寒冬臘月的石橋下,一艘艘裝載貨物的烏篷船來回滑動,兩岸坐著許多等待活計的力工。
這些力工翹首以盼,期望有一艘船能停下招工,以此來打工賺錢,養活家人。
走在橋上,那橋上行人身著棉衣披風,女子頭戴一頂小氈帽,男子不是四方平定巾,便是普通的方巾。
河流兩岸,雖然是寒冬,但錘洗衣物的民婦依舊不少。
她們交頭接耳的聊著女人家的話題,坐在涼亭裡烤著酒的一些男人則是談笑大聲。
過往行人行色匆匆,石橋口還有一些衣衫襤褸的人蹲著,面前擺放一口陶碗,期望路過的人施捨一兩文。
少年郎還想看看這些乞丐,畢竟在他的記憶中,天啟六年之後,鎮上便很少有沿街乞討的人了。
只是不等他多看幾秒,遠處就走來了三名身著勁裝,頭戴官巾,腰別雁翎刀的衙役。
“去去去!《大明律》有規定,不能沿街乞討!要吃飯去縣上的養濟院去!”
一個衙役惡狠狠的對蹲在橋下的十幾個乞丐吼著,那群乞丐緊了緊衣服,其中一人披頭散髮,不免哀求道:
“官爺,給條活路,我們在這找個工作,有了銀錢自然會走的,這實在是活不下去了……”
“活不下去就去遷移!鎮口有遷移司的官差,老老實實拿了糧票去南邊,別打擾鎮上百姓的生活!”
衙役作勢就要拔刀,這一舉動把乞丐們嚇了一跳,紛紛有氣無力的起身,朝著鎮外走去。
四周的居民對此已經見怪不怪,不過在衙役驅趕著乞丐們離去後,還是有人不免抱怨道:
“今年江南大旱,朝廷就蠲免了一年,其它地方可都是蠲免三年的。”
“這麼弄,誰活得下去?不都得被逼著遷移去南邊麼……”
“聽說是齊王的政令,真不知道齊王為什麼這麼善變,明明……”
“好了好了,走吧,別說了。”
少年郎的四周,一些儒生搖頭嘆氣走遠,少年郎聽後,心裡也十分不解,但還是拿著懷裡的四十文錢走向了鎮上唯一的一處皇店。
【遷移麓川、舊港、南州、交趾者,每年大口糧票六石,小口三石,發熟地三畝,生地十七畝,男丁發耕牛一頭。】
來到皇店門口,少年郎就看到了掛在皇店屋頂的告示木牌。
只是瞥了一眼,他就收回了眼神,把眼神放到了皇店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