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京中軼事(第1/5頁)
章節報錯
“噼裡啪啦……”
正月二十八,伴隨著欽天監張燈結綵,禮花作響,一部耗時兩年的《曆法》終於修成。
當這部還未命名的歷法送到朱由檢手上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就是皺眉。
“殿下,此曆法便是老夫與欽天監六百餘名官員根據欽天監過去二百餘年的記錄總結,再配合去歲觀測天象所得,請殿下賜名。”
承運殿內,當朱由檢拿著手中曆法翻閱的時候,身著鬥牛服的徐光啟對他作揖,描述了欽天監數百名官員修撰這部曆法的艱辛。
此刻的徐光啟已經是一個僅有散階的“平民”,而曆法修撰完畢,也就代表他可以回家休息去了。
“這曆法修撰的時間不到兩年,確定準確嗎?”
朱由檢拿著手中曆法,帶著懷疑的眼神看向徐光啟。
這不怪他疑神疑鬼,而是《曆法》也就是《農曆》,這是關係到老百姓吃飯的東西。
朱由檢不可能用公曆,因為這玩意除了統一世界標準外,對眼下的大明沒有任何作用,並不如農曆對農民來得重要。
就算朱由檢不修撰曆法,也不可能用紀念耶穌的公曆,要用也是用紀念黃帝的《黃帝歷》。
“回殿下,《授時歷》也只編撰了三年,但它依舊用了三百餘年,而眼下我朝修撰的歷法,不僅僅站在《授時歷》的肩膀上,還使用上了觀測天文的望遠鏡,所觀測的差值比《授時歷》更準確。”
面對朱由檢的質疑,徐光啟很自信地說道:“如果殿下不信,可以看看此歷的第九頁。”
“天地是圓的,而根據殿下您所著的《天文》一書中提過“自轉”和“公轉”,想必您也瞭解天地自轉越來越慢的事情。”
“前朝的《授時歷》中,其法以三百六十五點二四二五日為一歲,而欽天監的官員仔細觀測後,實際上《授時歷》並不準確,真正的資料應該是三百六十五點二四二三日為一歲。”
“燕山畢業的學子,以日躔(太陽)、恆星、月離(月亮)、日月交會(日月食)、五緯星(五大行星運動情況)、五星交會(五大行星位置變化)來進行推算、觀測各大星辰的距離和位置。”
】
“又以日、月、五大行星的運動軌跡採用了本輪、均輪,最後才得出了正確的律法。”
“以此歷來作為黃曆,則天下百姓農事無憂矣……”
徐光啟由衷的感嘆自己居然能完成一部傳承數百年曆書的編撰工作,而對於朱由檢來說,只要曆法沒問題,那就可以頒佈了。
朱由檢從不覺得西方人比東方人聰明,尤其在天文這塊。
中原五千年的文明,真正落後於西方的天文學也是元朝以後的事情了。
哪怕後世的西方天文研究者,對於宋金元時期的科技水平和文明程度也是十分佩服,幾乎一致認為達到當時世界的最高峰。
宋代的大多數曆法比唐朝的要精密的多,至於為什麼曆法在元代以後沒落,主要還是由於天文研究的命令禁止和思想禁錮。
例如這次的歷法為什麼研究的這麼快,主要還是因為負責這次曆法研究的官員,清一色都是順天學府天文院畢業的官員。
朱由檢自己是沒有什麼天文方面的知識,頂多知道宇宙是個什麼模樣,但是即便如此,當他把這些寫在書上,並且收集了大量朝廷明令禁止的天文書籍給天文院學子閱讀學習後,他們自己就脫穎而出了許多天文方面的佼佼者。
也正因為有了他們,徐光啟的歷法才會編撰的這麼快。
想到這裡,朱由檢翻閱著曆法,不免有些感嘆思想禁錮的弊端何其嚴重。
“請殿下為此曆法賜名……”
見朱由檢對曆法愛不釋手,徐光啟趁機讓朱由檢為其取名。
這種事情,本該是皇帝來做的,但徐光啟讓人傳信房山後,皇帝卻說“朝中事宜一切皆有齊王做主”而沒有取名。
因此,為這曆法取名的重任就放到了朱由檢身上。
對於朱由檢來說,他實際上不太喜歡年號,因為這不夠簡潔統一。
因此,藉著頒佈新黃曆的快船,朱由檢準備統一一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