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我吃飽了,先去上課了!”

九月,伴隨著李定國放下碗筷的聲音,齊王府長春殿內的朱由檢也放下了碗筷。

等他抬頭時,李定國已經跑出了門口,而袁禧嬪看著李定國的背影也不免擔心道:

“本來已經留了學,但這小子還是執拗著要上學,也不知道跟不跟得上……”

“無礙,他這幾個月沒有落下功課,一直自學,想來差不到哪裡去。”朱由檢擦了擦嘴然後看向了旁邊的袁禧嬪道:

“久不回來,府內可有變化?”

“倒也沒有……”袁禧嬪以為自家殿下在問有沒有人懷孕,因此低下了頭回應。

朱由檢倒是以為府內沒有變化,微微頷首:“這次回來,三五年內是不會輕動了,你和後宮的妃嬪們說一下,還是按照三天一次繼續吧。”

“臣妾領命……”袁禧嬪應下,隨後才抬頭詢問道:“冬季還要下去房山嗎?”

“皇兄應該要去,你們的話看看你們,我估計會留在府內主持朝中事物。”朱由檢喝了一口茶,而袁禧嬪也頷首道:

“妹妹們估計捨不得殿下,殿下不去,估計她們也不會去了。”

“還是去幾個吧……”聽到袁禧嬪這麼說,朱由檢微微皺眉,他真的有些吃不消。

他有心拒絕,但苦於沒有後嗣,因此該交的糧食還是得交。

“呵呵……那臣妾就安排一下吧。”見朱由檢的模樣,袁禧嬪偷笑著應下。

倒是在他們閒聊時,李定國也跑到了王府的側門,推著一輛腳踏車便衝出了側門,單邊上車坐好後,開始蹬著腳踏車向著自己讀書的官學駛去。

京城很大,雖說百王坊內有官學,但朱由檢沒有安排李定國在百王坊的官學就讀,而是將它安排在了距離王府較遠的常樂坊就讀。

京城經過幾次擴張,眼下有民坊一百二十六坊,每坊居住五千人到兩萬人不等,常樂坊由於地處偏僻,因此屬於家境較差的百姓之子就讀。

整個常樂坊有居民八千六百餘人,而坊市內有官學四座,每座又有五百到一千人不等,而李定國就讀的,是最早建立的常樂坊第一官學。

常樂坊第一官學有學子一千人,目前已經滿員,可以說是一批教習從一年級教授到五年級。

李定國眼下已經是三年級下半年的學子,還有兩年半的時間就要畢業。

許多學子讀到這裡之後,家裡都開始為他們的恩科做準備,不過對於李定國來說,他並不擔心恩科的問題,因為他已經知道了自家殿下已經在籌劃縣學了。

不出意外的話,他還得讀完中學,然後進入大學就讀,全程讀下來後,他差不多二十二歲。

當然,李定國屬於晚讀一年了,正常情況下都是七歲入官學,然後二十歲畢業。

“李定國!”

李定國騎著車拐入常樂坊,腦中還在想著自己今後的道路,卻聽到了有人喊他,因此連忙捏緊了剎車。

“嗤嗤……”

腳踏車的輪胎在水泥路上拖出了長長的痕跡,不過由於大明的橡膠是取用大戟科的天然橡膠,因此是淡黃色的,並沒有留下黑乎乎的痕跡。

剎住車,李定國順著聲音傳來的地方看過去,然後就看到了六七個揹負書箱的十二三歲少年郎。

他們快走了過來,看見李定國的腳踏車後不免羨慕道:“伱居然搶到了皇店的腳踏車!”

“我家裡排了好久都沒搶到。”

“騎起來怎麼樣?舒服嗎?和騎馬比呢?”

三個和李定國同班的少年郎帶著羨慕的眼光不斷打量腳踏車,並且詢問著他是什麼感受。

“你們要不要試試看?”李定國倒是乾脆,翻身下車示意他們上車,但這六七個少年郎立馬搖頭:

“我們不會騎,把你車騎壞就不好了。”

顯然,他們都很擔心自己把李定國的腳踏車騎壞,畢竟這腳踏車在他們這些每日零錢只有三、四文的學子眼裡可是十分“昂貴”的。

比起他們的,李定國的零花錢就比較富裕了,雖然朱由檢也秉持著“窮養兒子”的消費觀,但考慮到朱慈燃這個不定時冒出來的存在,他還是讓王承恩每日給李定國十五文作為零花錢。

不過,李定國基本也花不了什麼錢,錢基本上都是存下來,然後被某個不知道會突然從哪裡鑽出來的傢伙給薅掉。

“騎吧,我幫你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