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七月初一,關外三省齊民編戶,土地丈量之後的戶口耕地如下……”

“東海省五萬三千四百三十二戶,口二十四萬六千二百零九人,耕地二百九十七萬六千四百零三畝,熟地盡數發放完畢,糧食富裕十萬石左右。”

“漠東省十七萬八千六百九十七戶,口七十一萬五千人整,耕地一百九十六萬四千三百零九畝,糧食缺口三百萬石左右。”

“北山省三萬一千三百二十七戶,口一十三萬二千七百九十三人,耕地四十一萬六千五百二十七畝,糧食缺口一百二十萬石左右。”

“另外,遼東……”

“算上遼東,東北四省的人口是八百八十九萬四千三百二十九人,耕地數量是三千六百六十二萬一千七百四十二畝,糧食缺口約一千三百餘萬石。”

七月中旬,當戶部尚書畢自嚴帶著關外四省的最新資料來到長春殿,向著朱由檢回稟的時候,朱由檢大致瞭解了東北的情況。

“不過,四省有草場八億餘畝,足夠放養牛羊馬匹千萬,如果肉食提供得當,那糧食的缺口或許可以下降到六百萬石。”

畢自嚴把東北的情況一一說了出來,而朱由檢聞言,便靠在椅子上回道:

“也就是說,按照東北四省平均一畝七鬥米的畝產來說,國朝最少還需要開墾九百萬畝耕地,才能滿足當地所需,讓其自給自足?”

“正是……”畢自嚴作揖回禮,而朱由檢聞言則是算了算這筆賬。

如果用人力的話,東北平原的開墾難度並不大,九百萬畝耕地對於四省近九百萬人口來說,也就是一年時間罷了,第二年就可以直接耕種,只是產量基本只有五斗,後續慢慢會漲上去。

也就是說,純粹的人力開發,最少需要一千五百萬畝,因為新開墾田地糧食畝產不夠。

不過,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下,因為眼下東北四省的大量人口,本質還是聚集在了遼東,因此必須加大開墾力度,才能讓百姓前往遼東開墾。

“殿下,是否將拖拉機都盡數調給東北四省,按照您所說的村集體來分村遷移。”

畢自嚴忽的開口,讓朱由檢略微皺眉。

分村遷移,這個是朱由檢定下的政策,即強制性遷移一個村落一半的人口,也就是將眼下七百八十萬人的遼東省人口瞬間分割,強行遷移三百九十萬人北上。

當然,這種強制遷移不是無償的,而是會以村集體為單位,發放一定數量的拖拉機。

例如眼下大明有拖拉機三千多臺,如果按照一個村莊一千人,一個村子發三臺來算,東北村落會增加三千九百個村莊,但大明要最少出一萬兩千臺拖拉機。

這個過程是慢慢進行的,但就算以眼下的三千臺拖拉機來說,也可以遷移最少一千個村子北上,也就是一百萬人。

不過,畢自嚴這個提議,等同是在齊國口裡搶飯碗,耽擱了齊國的發展。

朱由檢並不是因為自己的個人原因而皺眉,覺得畢自嚴說的不好,而是他覺得畢自嚴在知道齊國需要拖拉機,且拖拉機已經調往齊國的情況下,還提出這個提議,那實際上就是不想讓朱由檢前往齊國,想讓齊國建設變慢。

對於畢自嚴這樣為了大明殫心竭慮的老臣來說,朱由檢不忍苛責,因此他解釋道:

“三千多臺拖拉機已經運走了,目前估計已經抵達瀛洲,和金鉉一起在前往齊國的路上。”

“至於齊國的事情你不用擔心,齊國建設還需要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初具規模。”

朱由檢說的這話很隱晦,也就是他會在齊國初具規模後才離開大明。

畢自嚴聞言,沒有說什麼,而是躬身作揖。

朱由檢見狀,也開口說道:“你的話說的不錯,但孤有孤的考量。”

“這樣吧……”朱由檢想了想,準備出一些吸引遼東省百姓北上的政策。

按照原本的政策,十人一臺拖拉機來算,一千人的村落最少要有一百臺拖拉機,而大明今年的拖拉機是肯定都要運往齊國的。

至於明年的,舊港或許可以暫時停止工業開發,畢竟太遠了,糧食北運需要時間,先滿足北方再說。

因此,明年六千臺拖拉機裡,除了齊國和北山的四千臺,那還有兩千臺拖拉機可以供朱由檢使用,也就是可以滿足二十個村子。

“明年開始,拖拉機三分之一運往齊國,三分之一運往北山,剩下的三分之一發給遷移關外三省的百姓。”

朱由檢說完自己的遷移安排,畢自嚴連忙詢問:“那之前遷移的百姓呢?”

“有熟地的暫時不用管,讓他們等待開荒百姓都有了拖拉機再發給他們。”

“沒有熟地,而是在開荒的百姓,就按照十戶一臺發放。”

“這……”聽到朱由檢說十戶一臺,畢自嚴愣住了,並立馬作揖道:“十戶一臺是否太多了?”

“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那國朝每年頂多遷移兩萬戶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