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幕後(第1/4頁)
章節報錯
楊家宅邸的兩條街以外,還有一座宅子,亦是燈火通明。
只不過,這座宅邸之外,只停著一頂轎子,從裡面走出來的人正是內閣大學士張益。
宅邸的主人乃是大理寺少卿楊旦,早已親自出門相迎。
張益抱拳:“事務繁重,剛剛脫身,還望賢弟莫怪!”
楊旦引著張益往內宅走,說道:“聽聞張兄回京,愚弟專程去文淵閣拜見,卻見張兄忙的不可開交,是漠北出了什麼事嗎?”
張益臉上盡是疲憊,說道:“韃靼部兩千騎兵突然竄入我大明境內,皇上身邊沒有帶護衛,情況危急,需緊急調兵前往漠北迎敵。”
兩人來到內宅,立刻有丫鬟奉茶過來。
楊旦擺了擺手,丫鬟會意,轉身出去,順手帶上房門。
“如此說來,朝廷又要打仗了?”
張益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然後說道:“算是吧!”
楊旦不解,問道:“這……算是?”
張益澹澹一笑,道:“區區兩千人而已,根本不在話下。”
“朝廷準備調哪支部隊去漠北?”
說話間,楊旦眼中閃過一抹寒光,但是轉瞬即逝。
張益並沒有察覺到異樣,如實說道:“五軍營!”
按理說,調兵打仗屬於朝廷機密,只有內閣、兵部、戶部幾個相關衙門,而且只有少數的高層才有資格知道內情,一個大理寺少卿,竟然關心起戰事,有些不正常。
張益卻壓根沒有隱瞞,因為楊旦雖是大理寺少卿,兩人卻還有另一層關係。
楊旦的父親,乃是前任內閣首輔楊溥。
提起大明朝的內閣制度,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都是三楊,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楊士奇、楊榮、楊溥。
太宗皇帝朱棣靖難之後,將建文帝的改革措施全部廢除,恢復洪武朝祖制。
很快,他就發現情況不對。
因為老朱廢除了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管六部,這也就導致了皇帝的日常工作量嚴重超標,就算每天只睡兩三個時辰,其餘時間全部用來批覆奏摺,也批不完。
可是,他是靖難起家,打著清君側的口號,現在接管了江山,對於祖制,必然是一個字都不敢動。
幹又幹不動,改又不敢改,思來想去,終於找到了一個折衷的法子,內閣!
洪武朝晚期,朱元章曾組建了內閣,其本意就是個秘書團體,只能提意見,沒有決策權。
這個時候的內閣成員,既沒有品軼,也沒有權力,完全就是幾個聽話寶寶。
朱棣乾脆來了個偷樑換柱,將夏原吉、解縉等人召進內閣,同時賦予內閣更高的權力,除了建議,還可以批示奏疏。
大致過程如下:
百官送進朝廷的奏疏先到內閣,內閣幾個人看第一遍,看完後還要寫個批覆,然後呈交給皇帝。
這時候,皇帝只需要打個對勾,或者打個叉叉,就了!
打對勾的直接執行,打叉叉的發回去重議。
這下子,算是把自己從浩瀚的奏疏中解脫出來,可以騰出手帶兵去打仗了。
不過,為了防止內閣做大做強,朱棣還是留了個心眼的。
他將內閣分離在六部之外,而且所有閣臣的品軼都很低,這樣做既能遏制百官,又防止他一家做大做強,始終處於一個平衡在皇帝和百官之間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