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先和大豆培育的研究人員去檢視了大豆的長勢情況。

在拿到了大豆的各種詳細資訊後,陳誠返回了鄭克波為他安排的一間辦公室裡。

手提電腦他帶著的,當然要開啟做做樣子。

“秘密武器”還是他腦中的超級農業技術系統。

調出系統,陳誠將大豆的生資訊輸入了進去。

他這次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培育出根系發達的大豆品種,所以首先關注到了3D虛擬出來的大豆植株根系。

這個品種的大豆根系比漢西省秋大豆的根系稍微發達一些,主要在主根比較粗壯。

主根粗壯就意味著它的抗倒伏能力比較強,而且紮根更深,抗旱能力也跟強。

大豆的根有主、側根之分,可入土1.5米深,呈鐘罩狀根系。大豆是直根系,有主根和側根之分。大豆的根系由主根、側根和根毛組成,有支撐固定植株和吸收營養及水分的作用。主根由種子胚根伸長、發育而成。

大豆的主根深可達180㎝,橫向擴充套件35~45㎝,但主要根系分佈在0~20㎝左右深的耕作層中。

陳誠點開了大豆植株的3D虛擬影象,然後將其放大了觀察。

他發現實驗室培養出來的大豆植株,根部的根瘤菌比漢西省秋大豆要多一些。

“這可能是他們選優培育的結果。”

陳誠想著,把眼神落在了根瘤菌的分佈位置上。

他發現這個品種的大豆雖然根系很發達,而且主根很長,但根瘤菌都集中在主根的上部,沒有向主根下部和側根等地方生長。

陳誠連忙翻看超級計算機裡的文獻,很快便把這個問題給搞清楚了。

大豆是深根系作物,根系分佈廣而深,這對大豆生長的土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培育和種植中,要進行適當深耕和精細整地,耕翻深度應在20厘米左右。

同時結合深層施肥、分層施肥造成良好的土壤結構,使孔隙度增大,空氣流通,增強蓄水防旱能力,有利於大豆根系的生長和根瘤菌的繁殖和生長,有利於提高大豆產量。

但這就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

那就是根瘤菌並不適宜在深厚的土壤中生存。

根瘤菌的固氮的氮來源是空氣,如果在土壤深處,那就喪失了功效,而且根瘤菌也得不到更好的發育。

《吞噬星空之簽到成神》

根瘤是由一端具有1 ~ 2根鞭毛的桿狀根瘤菌的作用而產生的,它是一種好氣性細菌,它主要著生在近地面20厘米的根系上。

根瘤的直徑一般為4 ~5毫米初生時,為綠色,逐漸變為淺紅色,最後變為深褐色。

由大豆根中維管束將碳水化合物及共他養料輸人根瘤裡,維持根瘤生長繁殖的需要。

反過來,根瘤菌固定空氣中的遊離氮素,除自給氮素營養外,將多餘部分供給大豆生長和發育,這就是大豆和根瘤菌的共生關係。

所以大豆種植過程中,需要農民進行精細化種植,尤其是對土壤的處理要求更高。

其他農作物一般都是在播種之前需要翻耕土地就行,但大豆除了翻耕,還需要平翻、壟作、耙茬、深松等整地技術。

因為土壤水分狀況、養分狀況及土壤的一些物理性狀是影響大豆產量的重要因素。

大豆種子萌發需要的水分較穀類作物多。大豆的幼根較柔嫩,含水量大,適宜的土壤水分條件才能促進幼根向縱深伸長。土壤適宜的情況下,植株主根可達1米左右,側根平行擴充套件可達0.5米左右。

但土壤水分不足時,會影響其縱向和橫向擴充套件生長。同時,大豆根對土壤中氧氣變化很敏感。在缺氧條件下,根生長量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