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連續被封了兩章,等明天放出來吧。為了保證追讀,把明天的章節先發布出來)

陳誠有些預料之中的失望。

袁老的推測果然沒錯,給雜交海水稻施加礦物質運轉素後反而加重了它的口感差的性狀。

也就是礦物質運轉素把更多礦物質給運輸到了稻米里面。而稻米並不像蜜橘那樣可以儲存很多水分來稀釋它,也沒有糖份來掩蓋它。

結果海水稻的口感被他給“改良”得連豬都不會吃了。

真是失敗。

發了一會兒呆,陳誠從系統中退了出來,並將剛才的模擬資料一併提取到了電腦上。

“呼~冷靜分析分析。”他在心裡告誡自己。

科研就是這樣,有失敗才有吸取經驗的地方。

順著剛才系統的分析思路,問題主要出在雜交海水稻的優勢性狀和劣勢性狀的表達上。

為什麼鹽源蜜橘嫁接後就能得到改良,而海水稻雜交過後卻效果不明顯呢?

會不會是技術方式的問題?

想到這裡,陳誠猛然發現,水稻雜交和他上次的頂端嫁接兩者在邏輯上存在著巨大差別!

水稻雜交是兩種水稻透過花粉受金,兩個品種遺傳物質的組合。而頂端嫁接只是在蜜橘的頂端嫁接上了特定優勢性狀,根本不存在遺傳物質組合問題。

水稻透過雜交實現對優勢性狀的選擇和遺傳物質組合,這個技術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也是經過世界農業科學家認可的。

但問題就出在海水稻的基因表達上。

在繼續埋頭研究了一個多小時後,陳誠理順了海水稻的問題思路,總結出了兩種解決方案。

一是徹底摒棄礦物質運轉素,利用基因改良重組,直接把野生海水稻的耐鹽鹼基因提取出來,組合給超級水稻。

二是繼續在目前第一代海水稻植株上想出破除礦物質鹽被集中運輸到稻米中的問題。

第一種解決辦法更直接,現在現在超級農業技術系統升級了,基因重組應該是能夠實現的。

他甚至可以直接在超級農業技術系統中培育出來基因組合後的全新水稻種子出來。

但問題是...該技術太過先進,不便展示。

只能繼續跟袁老他們團隊一起開始下一代的海水稻研究,逐步朝著這個方向上走,花一代實驗水稻培育的時間,才能順理成章地研究出來。

第二種解決方法,就得研究出來怎麼樣避免礦物質運轉素把無機鹽集中到稻米上。

陳誠思索著,再一次開啟了研究資料。

一般來說,稻穀中的成分為水分、碳水化合物(包括澱粉、纖維素、半纖維素和可溶性糖等)、蛋白質、脂類(包括脂肪和類脂)、礦物質和維生素。

稻穀的礦物質主要存在於稻殼、胚和皮層中,而胚乳中含量極少。而剛才系統分析出來,加入礦物質運轉素後的海水稻的稻米中,礦物質含量竟然高達10%!

礦物質多了,口感自然粗糙,難以下嚥。

轉移?往哪裡轉移?

陳誠突然眼前一亮,想到了剛才的3D虛擬實驗中,礦物質運轉素帶著那些礦物質往水稻的葉片和稻穀中運轉的場景。

水稻葉片?!

陳誠激動地調出系統。

“先模擬礦物質運轉素被第一代海水稻從根莖部位被吸收的生長過程,再模擬海水稻葉片、稻穗噴灑含有礦物質運轉素的營養液後的生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