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都去忙了,陳誠也不閒著,開始梳理超級脲酶微生物的量產方案。

產品級的量產方案,肯定與實驗室裡的研究性質製備技術有很大差別。最明顯的就是製備工藝。

在實驗室裡,一個培養皿製備的樣品量就足夠研究使用,但要做成產品,就必須要根據目標產量重新設計生產工藝。

標準的生產工藝包括改進生產裝置、制定量產技術、生產流程管理等等,如果按照規範的ISO 9001質量標準體系,得是一個巨大而繁複的工作。

但對現在的陳誠來說,能設計一套生產流程,把超級脲酶微生物生產出來,就已經足夠了。

至於質量標準什麼的,後面再逐步完善。

根據系統的描述,生產超級脲酶微生物只需要將它們放置在一個足夠大的容器中,讓它們自由繁殖就行。

這中微生物的特徵是成熟體細胞核要大一些,質量更重,會聚集到培養容器的下端。

所以陳誠需要設計一個類似漏斗形狀的培養容器,可以不斷排出成熟後的超級脲酶微生物。

他在紙上大概畫出了示意圖,一個大型的深桶狀漏洞形培養容器,上面有加入秸稈粉末的喂料口,加入培養液的管道。

培養容器的排出口有控制速度的閥門,根據設計,從閥門裡排出來的是脲酶微生物含量很高的培養液混合液體。

此時培養液含量已經很少了,在運輸過程中就會被微生物消耗掉,不存在洩露技術機密的問題。

超級脲酶微生物繁殖的最佳溫度是24℃,雖然與目前環境溫度相差不大,但陳誠還是在裡面設計了溫度感測器,在外面設計了迴圈水冷裝置。

因為微生物繁殖過程中會發出熱量,不及時傳到出去,會導致培養液的溫度升高,不利於微生物的快速繁殖。

當然,這個生產工藝裝置的設計,陳誠都秉持著結構簡單、效果最優的原則。

畢竟現在他們需要爭分奪秒,工藝裝置設計得太複雜,加工製造都得好多天。

等陳誠搞定所有設計,購買培養液配料的丁濤他們也回來了。

陳誠把剛才畫的設計圖拍照發給王凱,讓王凱親自督促黃衛東製造新裝置。

這個裝置不涉及到高溫高壓,就是普通的不鏽鋼板焊接,只要錢給的足,一天加工出來完全沒問題。

同時王凱反饋,那邊收購的第一批秸稈已經到了廠裡,正在安排打磨成粉末。

“阿濤,去找乾淨的帶蓋的膠桶來,至少4個。”

還沒來得及休息的丁濤隨即轉身而去。

這邊他又安排唐強提取純淨水,唐強也立即行動起來。

這些寢室的兄弟,行動力那都是沒話說的,說幹就幹,毫不拖泥帶水。

陳誠開始用天平稱量配製培養液的配料。有含鈣的蛋白粉、氯化鉀、磷酸、酸鋅等。

按比例稱重配製後,裝入丁濤找來的一個膠桶裡。先用一個膠桶充分溶解,再兌配成四份。

這邊唐強已經提來了提純的純淨水。

實驗室的純水分為四個不同的等級,分別是純水、去離子水、實驗室Ⅱ級純水以及超純水。型別不同的純水通常根據電導率來進行區分和檢測。

培養微生物一般要使用實驗室Ⅱ級純水。實驗室Ⅱ級純水的電導率<1.0us/cm,TOC含量小於50ppl。

實驗室Ⅱ級純水的水質可以滿足多種實驗需求,通常用於溶液稀釋、細菌培養配備營養液、微生物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