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此之時,弗裡蒙特的兵力主要分成了東、西兩線。

西線,從最北端的西雅圖到最南端的聖弗朗西斯科,沿著太平洋海岸線佈置著接近5萬人的兵力,其中有3000人屬於他直管的加利福利亞軍團,剩下的是印第安人扈從軍以及民間僱傭軍。

東線,合計有2萬兵力,分別集中在北面的白魚鎮、中間的利文斯頓、以及南邊的蘭德鎮,對白石城形成了三面合圍。之所以是三面,也未嘗沒有‘圍三闕一’的意思,斑鳩要是真的丟了白石城往東邊跑,弗裡蒙特怕是會笑得合不攏嘴。

弗裡蒙特在西線的主要對手,是當地的印第安人部落,以及一些流亡的愛爾蘭人、波蘭人以及德國人。這些人無法無天,整天就是酗酒鬥毆、結黨走私,好像人手一本刑法手冊一樣,什麼違法幹什麼,怎麼罪重怎麼幹。

好好一個黃金海岸,硬是給搞成了小墨西哥。

不過到了1846年這個時候,這些人已經被弗裡蒙特收拾得差不多了。只差一面大旗,就能宣佈加利福利亞姓‘美’了。

海軍准將斯洛特帶來的,令他為加利福利亞總督的任命,恰好解決了他最大的一塊心病,也就是名不正言不順。

不過現在,他已經可以光明正大的在加利福利亞和俄勒岡境內發號施令了。

於是他在和格里芬要塞的英軍達成交接協議之後,隨即便又命令威廉艾德立即趕往索諾瑪,籌建加利福利亞共和國事宜。

西線無甚要緊事,重中之重,乃是要徹底地解決掉白石城。

從1843年到1846年這三年時間裡,弗裡蒙特和白石城發生過大大小小上百次衝突。雙方的戰線犬牙交錯,一日數變。

白石城的戰略是‘全面開花,能戰即戰’,想要讓弗裡蒙特疲於奔命,忙中出錯,積小勝為大勝。

而弗裡蒙特一開始的確是有些措手不及的,畢竟這裡是蘇族人的地盤。不過他很快就調整了過來,果斷地放棄了部分割槽域,轉而重點經營幾處要地,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雖然推進得緩慢了一些,但的確是無可阻擋。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到了1845年底的時候,已經完成了對白石城的三面夾擊之勢。之所以一直還沒有發動雷霆之擊,乃在於背後的格里芬堡還掌握在英軍的手中。

對於英國人,弗裡蒙特實在是難言信任。這樣一個同自己也同印第安人都簽訂了同盟協議的勢力,弗裡蒙特除非是腦子進水了,才會放心地把自己的後背交給它。

直到《俄勒岡協議》簽訂,英軍同意了將格里芬要塞移交,弗裡蒙特依然不敢大意,一定要逼著英軍離開之後,才敢放心地進攻白石城。

時年弗裡蒙特33歲,正處壯年。

既有年輕人的勃勃野心,也有政治家的高瞻遠矚;背靠老岳父本頓在華盛頓的廣闊人脈,也手握西北十萬大軍;不缺從底層摸爬滾打累積起來的沉穩老辣,也見多了華爾街金山銀海的大浪淘沙。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西北之局,已是十拿九穩了!

白石城是個麻煩,但對弗裡蒙特來說,也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美利堅國力蒸蒸日上,這就是他最大的依仗!

一旦趕走了兩面三刀的英國人,徹底解決了後顧之憂,緊接著就是白魚、利文斯頓、蘭德三鎮併力東向,到時候無論白石城是戰是走,勝的都是他!

戰,此城必將成為白地,打上兩個月,什麼瓶瓶罐罐都打爛了。還能如何?

走,那就隨它走好了!美利堅很大,但沒有適合印第安人的地方。西邊不行,東邊更不行。

等到斯蒂芬卡尼的遠征軍過來,白石城更是上天無路下地無門,死路一條了。

所以無論怎麼看,弗裡蒙特都覺得,西北大局已定。

而他的目標,是墨西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