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戰役中造成近150萬人的巨大傷亡,讓世界各國都嚇了一跳。這龐大的數字讓其他有心渾水摸魚的其他國家心生恐懼,這太嚇人了。

不過雖然絕大部分國家都立誓不加入這場血腥的大戰,但是依然有國家為此欣喜不已。

其中最重要也最能影響戰局的,就是美國了。

作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有著兩洋保護的美國,經常被人稱為天選之國。

豐富的糧食與礦產與優越的外部環境,造就了美國得天獨厚的工業基礎。

一直以來,美國對歐洲人有著獨特的吸引力,尤其是貧民更是如此。這位美國帶來豐富的人力資源,也讓美國加快了工業化的進度。

尤其是一戰的爆發,更是讓大量的有錢人紛紛向遠離戰爭的美洲逃離。

而富饒且完成工業化的美國,成為了富人們首選的目標。

這些逃離到美洲的歐洲富人,為美國帶來了大量的資金以及技術。以紐約股市為例,戰爭爆發後,紐約股市為了應對民眾的恐慌關閉了四個月。隨後看到戰爭越打越大、越打越慘烈後,美國人才慢慢意識到這場戰爭讓美國能對交戰雙方提供彈藥、原材料以及其他商品,這會導致民眾對股票的興趣巨增。

果然,在股市開放之後,股票指數暴漲,漲幅高達5%,隨後股票指數一路上漲。等到10月,紐約指數比關閉上漲120%,形式一片大好。造成美國形式比歷史上還好的原因,是同盟國攻擊更加猛烈,歐洲協約國比歷史上損失大多了。

就以協約國中流砥柱的英國來說,其作為立國根本的皇家海軍,其在北海與地中海連續遭遇兩場敗仗,損失還不小,這表現真是大跌眼鏡,哪還有開戰前傲世天下的氣度。

陸地戰鬥更別說了,除了奧匈稍微拉誇一些,德意兩國都好生猛,法國本土被佔據了大片領土。要不是這場巴黎戰役獲的慘勝,協約國這一年都是敗局,美國都要擔心自己借出的錢了。

沒錯,在戰爭爆發之前,英法兩國持有37億美元的美國債務,是美國的債權國。

而戰爭打了一年多之後,美國不僅已經還清了債務,還倒欠美國23億美元的債務。其中欠的最多的就是損失最慘的法國,一共欠14億美元。而英國就好多了,只欠7億美元,還有2億是俄國借的。

與協約陣營相比,同盟陣營就差多了。開戰以來,全部加起來連1億美元都沒有。

主要還是大西洋海面基本都是英法的船。德國海軍被困在北海,義大利則在地中海,目前德意兩方誰都沒有打通大西洋的能力,所以哪怕玫瑰想與同盟陣營交易,也相當的難。

當然與積累百年財富的英法相比,同盟陣營的錢可難掙多了。這也不外乎,美國工廠主們收起英鎊與法郎就爽快多了。

不過這英鎊與法郎收多了也不好,因為一方面是貶值,另一方面它們很難換黃金。作為金本位社會,貨幣不好換黃金可是巨大的社會問題。這會導致貨幣大幅度的貶值,另外也會讓人不願意收。

當然最好的辦法還是借錢,所以在巴黎戰役獲勝之後,一波發行國債的提案遞到了華盛頓。

此時英法在紐約發行債務都需要美國政府批准才行,之前一系列的敗仗讓英法債務在紐約滯銷,哪怕是提高了利率也一樣。畢竟雖然民眾想要其高昂的利息,但是他們還是怕沒了本金。

而趁著巴黎獲勝的機遇,英法更是開足馬力宣傳這場勝仗,將其稱為戰爭的轉折點。認為英法在巴黎獲勝之後,獲得了對付德國佬的密碼。接下來只要依照這個方式,可以用一場場會戰將德國佬趕出法國境內,接著英法聯軍就能攻入德國境內,越過萊茵河一路推到柏林。

當然這是德國佬死不投降最糟糕的局面,如果順利他們將在渡過萊茵河之後,德國宣佈投降,因為其兵力都被耗光了。拼兵力消耗,英法可是有龐大的殖民地軍隊,哪怕是這些人死十個人消滅一個德國佬,他們都是賺的。

可別小瞧英法引導輿論的手段,敗仗都能宣傳成勝利,更別說這本身就是一場勝利。

於是乎在勝利的宣傳下,英法提交在紐約發行高達15億美元的債券申請就沒放到了總統威爾遜面前。這麼大的債券發售額度,可不是一個區區紐約證券交易所能決定的。

此時上任快兩年的威爾遜總統,看著這份英法財政部提交的債券發售申請沉思了一會。

“華爾街那邊什麼反應?”

面對總統的詢問,證券交易所這邊開口。“華爾街那邊希望能承接這筆債務的發行。”

華爾街肯定是支援的啊,這次英法讓利很大,有錢不賺這可不是華爾街的風格。如果英法失敗債券貶值或者直接變廢紙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