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爾特海戰並不隻影響到奧斯曼的判斷,其實在德國方面與其談的時候,作為主要對手的英國人也沒有落後。他們也在拉攏一個國家。

此時在日本東京,一場內閣會議正在召開。

此時日本是大隈重信內閣執政,此為大隈重信第二次組閣。與第一次受伊藤博文支援不同,這一次組閣受到山縣有朋的支援。以至於有人說道,該內閣不仰山縣有朋之鼻息則一事無成。

“諸君,這是英國人提出的新條件,他們同意我國對德屬菲律賓以及意屬婆羅洲的要求。”

外相首相一肩挑的大隈重信,一開口就讓會場內氣氛變得活躍起來。

“太好了,英國人終於同意了。”

“這下,我們軍隊終於能佔領富饒的德意兩國殖民地了。”

讓日本內閣重臣們如此不拘禮數,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太難了。

沒錯,就是太難了。

兩地非常的富饒,德屬菲律賓的銅、金、大米,意屬婆羅洲的香料、橡膠、石油都是鼎鼎大名的存在。這些都是日本所急需的。

每年光是從兩地採購的物資,都達到上億日元。所以在戰爭爆發之後,日本提出加入協約國的條件就是要將菲律賓以及意屬婆羅洲歸他。

不過很可惜,雖然英法對日本加入協約國很期待,但是對其要求的菲律賓與意屬婆羅洲,自己也垂涎三尺,一口就拒絕了。

對於自己的東亞盟友,倫敦方面可是非常警惕。要知道自從日俄戰爭之後,對於已經崛起的日本,英國人就變得防範起來。

除了為其找了個美國潛在敵人之外,有其警惕其勢力進入東南亞。哪怕是之前與同盟國陣營交戰,他們都要嚴防日本的勢力進入。

至於現在為什麼又同意了呢,很簡單一方面是戰爭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德意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不好打。

戰爭爆發前,在菲律賓德國部署了1.2萬人的德軍,還有3萬的殖民地軍隊。而在婆羅洲,義大利也有5千人的軍隊,以及4.5萬人的殖民地軍隊。

而且德意兩國殖民地軍隊與英國不同,其裝備訓練等方面並不比本土軍隊差不多,所以戰鬥力很強。

在12月英法對婆羅洲的試探性進攻中,2萬人就將英法3萬人的殖民地軍隊按著暴打。要不是其海軍處於絕對的優勢,這些試探進攻的軍隊能不能撤回來還是問題。

根據這次的戰鬥,英法估計至少需要二十萬以上的兵力才能打下德意兩國的殖民地。

另一方面,目前英法急需海軍的補充。

之前蘇爾特海戰的損失,雖然東籌西挪給圓了回去,但是質量如何,英法內心其實很清楚。而目前海軍實力很強的日本,就成為值得拉攏的物件了。

此時身為內閣書記官長的江木翼,小心翼翼的問道。“首相閣下,想必英國人的要求不低吧?”

很明顯這位想到既然能讓英國人鬆口,那麼要價可能不會低。

“是的江木君,英國人這次除了要求我們作為奪取德意殖民地的主力之外,還要求我們的抽調金剛號、比睿號、河內號、攝津號、扶桑號支援其地中海艦隊。另外還要求帝國派出不低於十萬人的陸軍,配合其作戰。”

“這條件根本沒辦法答應。”

“太苛刻了,英國人這是獅子大開口。”

“他們還以為這是幕府時代麼。”

此時聽到大隈重信首相說出英國人的條件,之前還為英法鬆口而稱讚的重臣們立刻改口了。

“首相,英國人是不是還開出其他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