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奧斯曼宣戰(第1/2頁)
章節報錯
蘇爾特海戰的影響,不止在軍事上,也不只是影響到參戰各國。這場海戰的影響,遠超當事國家的認知。
戰爭爆發之後,作為通往黑海的唯一通道黑海海峽的核心城市,伊斯坦布林異常的繁華。
不過雖然奧斯曼帝國吃到了戰爭帶來的紅利,但是奧斯曼民眾卻並不滿意。因為奧斯曼遭到了羞辱,沒錯英國扣留了奧斯曼兩艘戰列艦的行為,根本沒給奧斯曼人足夠的尊重。
看看同樣被英國人徵召戰艦的智利,英國不僅給予其補償,還向其承諾戰後歸還戰艦,而且戰列艦如果在戰爭中有所損失,那麼英國政府將給予足夠的補償,可謂誠意滿滿。
在看看給奧斯曼的條件,強行徵召奧斯曼的戰列艦,將準備接收的奧斯曼水兵給趕下船,並沒有任何補償,而且只答應戰爭結束後將戰艦歸還。至於在戰爭中如果遭受損失怎麼賠償,更是一個字都沒有。
給智利人豐厚的條件,給奧斯曼就這麼苛刻,雖說智利是英國傳統盟友,並且智利的硝石礦也非常重要,但這並不能成為英國侮辱奧斯曼的理由。沒錯,奧斯曼人認為這是英國人的故意羞辱。
其實英國是不是羞辱了奧斯曼,在這裡其實有個誤判,一個英俄兩國政府的誤判。他們認為奧斯曼政府會參與到這場戰爭,如果將兩艘戰列艦交付,那麼它們將成為打擊協約國的海上利器。
要知道此時俄國在黑海並沒與無畏艦,而英法在地中海還面臨意奧的威脅,這時候給奧斯曼人兩艘戰列艦,這不是資敵是什麼。
造成這一誤判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奧斯曼境內龐大的親德勢力。以大維齊爾(相當於首相)哈邁德·裡扎,陸軍大臣恩維爾、內政大臣塔拉特、海軍大臣詹瑪爾為首的青年黨四巨頭,都是親德派。
另外德國在奧斯曼有一支龐大的軍事顧問團。這些專業的德軍總參謀部軍官被奧斯曼人視為軍事上的導師,因而土耳其軍隊在戰略和戰術方面都接受德國軍官的指導,任命德國軍官出任各集團軍和軍的參謀長,可以說這是一支由德國人領導的土耳其軍隊。
因為此各方面看,奧斯曼人怎麼看都是要當德國盟友的,更不是將戰艦給他。
面對英國人扣押戰艦的做法,奧斯曼人表達了抗議,但是這種外交上的抗議,只能用來擦屁股倫敦方面並沒有理會。
在這種情況下,奧斯曼人自然忍受不了。
而這時候德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趁機,向奧斯曼四巨頭提出締結德土同盟的條約。由於奧斯曼與沙俄長期存在著矛盾,再加上其陸軍早已受到以桑德斯為首的德國軍事使團的影響,再加上四巨頭親德的立場。
因此,在10月13日,德國與奧斯曼就簽署了秘密同盟條約,該條約讓奧斯曼人站到了同盟國陣營。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奧斯曼加入同盟結果怎麼沒有對協約國宣戰呢,而依然保持中立?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奧斯曼人準備不足,再加上其猶豫而且貪婪本性,才導致現在這樣子。
準備不足很簡單,奧斯曼是一個農業國家,全國85%的人口都從事農業,其並沒有能武裝上百萬人能力。
奧斯曼在德國訓練下其常備軍僅為25萬,其軍工業只能生產少量武器,大部分都需要進口。這也導致奧斯曼軍方沒辦法儲備大量的武器裝備,所以其軍事動力能力非常弱。
至於貪婪,多說一句,奧斯曼人在於德國簽訂同盟條約之後,還偷偷摸摸接觸過法俄,但是因為各懷鬼胎,所以沒結果。(俄國一直想要伊斯坦布林,法國需要俄國從東線牽制德國,更不敢觸怒毛子。)
從奧斯曼人的舉動就能看出,其想要參與這場戰爭,雖然有被動原因,但是想要謀好處才是主要原因。
另外有一個成語可以形容奧斯曼這個國家,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或許有人說,奧斯曼不是參戰之後並沒有表現出改換門庭的舉動啊?
只能說你太天真,因為從他參與戰爭開始,協約國就做好了肢解其的準備。看看歷史上一戰結束後,對奧斯曼的肢解方案,要不是凱末爾雄起一把,土雞會更加慘不忍睹。
至於現在,趁著義大利在蘇爾特海戰的大勝,德國人想要打消奧斯曼不該有的一些念頭。
至於為什麼此時德國急切了,主要還是東線打得不理想。在打贏東普魯士戰役之後,德軍接連打了伊凡哥羅德戰役,羅茲戰役,雖然打消了俄軍窺視西里西亞的心,但是東線壓力一點沒減少。作為德軍在東線的指揮官,興登堡與魯登道夫更是希望總參謀部能為其增加兵力。
不過此時,因為佔據巴黎的緣故,德國根本沒有在西線抽調兵力的想法,只能抽調一些新組建的部隊(大部分還給了西線)。
那麼此時能分散壓力的奧斯曼帝國此時就變得重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