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放寬直隸路引制度(第1/3頁)
章節報錯
夜幕低垂,江元的書房內燈火閃爍著。
徽州府,位於蕪湖府的南方,離京城並不遠,但卻是直隸最靠南的位置,再往南就是浙江的衢州府了。
在區劃和地域歸屬感上,明初的徽州人,並不認為自己離浙江更近,相反,他們去往同為直隸的京城和江南諸府經商為生。
之所以要在重農抑商的大明,靠經商為生,原因也不復雜,因為徽州府境內都是山川,出名的山是黃山,江是新安江.平原很少,缺乏大片平整的耕地,一般農人都是在低矮丘陵上面開梯田,但這也就意味著,他們的糧食產出不會很多。
但正是這種差異化競爭,讓徽州商人闖出了名頭,而徽州商人們抱團形成的商幫裡,江家,毫無疑問是那個領頭羊。
江元坐在書案前,眉頭緊鎖,手中把玩著一隻溫潤的玉杯,彷彿在研究著玉石的紋理,又像是在琢磨著未來的走向。
書房內,幾位江家的大掌櫃圍坐一堂,氣氛凝重。
眼下的江家,在徽州的老宅裡,只有祭祀等任務了,主要還是居住在京城。
“諸位,今日吳王殿下放出的風聲,你們都知道了吧?”江元率先打破了沉默,聲音雖輕,卻讓幾位在外面跟財神爺無異的大掌櫃各個重視。
“是,家主。”眾人齊聲回應。
“除此之外,你們可能不知道,此次皇室下南洋所獲收入近百萬貫,這還只是從安南國和占城國一次官方海上貿易的收入。”江元的聲音裡透著一絲難以掩飾的羨慕。
大明在去年,一京十三布政使司的賦稅,加起來也就八百多萬貫。
一次海上貿易,差不多獲取了兩個布政使司賦稅總和的收入!
雖然還有後續的購貨、人員嘉獎、船隻維修等等支出,但收入卻是做不得假的。
書房內一陣騷動,眾人都被這個數字震驚了。
一位大掌櫃瞪大了眼睛,驚歎道:“近百萬貫?這.真是讓人眼饞。”
另一位大掌櫃也附和道:“是啊,海貿的利潤竟然如此豐厚,這可比我們在國內經營文房四寶、漆木、茶葉等傳統產業來得快多了。”
江元點了點頭,繼續說道:“這次下南洋的成功,讓皇室賺得盆滿缽滿,也確實驗證了海貿的廣闊前景.以前是以前,現在風向怕是要變了。”
書房內陷入了一片沉思,這些大掌櫃的商業嗅覺並不遲鈍,他們都意識到,這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也是一個商界變革的契機。
江家在洪武朝的這二十多年裡,憑藉著從龍之功,成為了最頂級的皇商。
但朱元璋會老去,誰也不能確定,接下來的皇帝,還會不會念著這份舊情。
畢竟對於皇帝來講,其實哪個商人來給他當“聚寶盆”,區別都不大,換誰當皇商不是當呢?這天下有實力且願意的大商人,更是如過江之鯽,跟個人的勤奮、智慧這些東西,其實關係不大。
關係最大的,是關係。
所以,即便是在這個時代成為了商界最頂尖的存在,江家的輝煌,能不能維持到下個二十年,實在是一件說不好的事情.甚至可以說很悲觀,因為隨著體量的增長,江家內部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各房子弟互相傾軋爭奪利益,以及嚴重的冗員、貪墨等問題。
可以說,現在的江家就像是體型肥碩的巨人一樣,每年挪動一步,都要耗盡全力,而且體重會逐漸增加,越往後走,越費力。
而等到哪一天走不動了,卻並不會停在原地不動,而是會一頭栽倒在地,然後嘰裡咕嚕地往後滾,直到在劇烈的倒退中,巨人被顛成無數塊。
“吳王,打算讓我們退出一些行業交給皇室,同時給我們海貿的優先權。”
“此事關係到我江家基業,必須慎重對待。”
江元繼續說道,“拆分行業,意味著我們長久以來積累的優勢將不復存在;而加大海貿投資,雖然前景誘人,卻也充滿了未知。”
書房內一片寂靜,只有窗外的蟲鳴聲和遠處的更鼓聲此起彼伏。
江家的大掌櫃們都低著頭,顯然都在權衡利弊。
就在這時,一位相對年輕的大掌櫃站了起來,聲音堅定地說道:“家主,我認為我們應該支援吳王殿下的提議時代在變,商業也需要變革,如果我們固步自封,只會什麼都剩不下,而拆分行業,雖然短期內會讓我們失去一些優勢,但從長遠來看,卻有利於我們輕裝上陣,海貿的利潤是無窮的,現在有優先權,我們憑藉著本身的底蘊,就能夠先發展起來,若是沒有了,等到別人都進去了我們還在旁觀,那後悔都晚了。”
他的話音剛落,書房內便響起了一片議論聲,有人贊同,認為這位大掌櫃有遠見,也有人反對,擔心風險太大。
江元靜靜地聽著眾人的議論,心中已經有了決定。
與此同時,不遠處的沈家,也在激烈的討論著。
早已隱居幕後的沈旺坐在太師椅上,沈旺雖然已經年近八旬,但精神矍鑠,眼神中透著銳利的光。
他的身後,就掛著沈萬三的畫像。
“叔公,您覺得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一位中年男子恭敬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