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斡脫”(第1/4頁)
章節報錯
京城,莫愁湖畔的別墅內。
微風輕拂,湖面波光粼粼。
因為靖寧侯葉升、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等幾位率領京城上十二衛部分部隊出征的將領回來,因此,包括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東筦伯何榮在內的等藍玉小圈子的成員們,也同樣是給他們設宴接風洗塵。
若是在內城,這麼多人聚在一起,哪怕合理合法,也多少有些扎眼,但在內外城之間的莫愁湖,便頗有些流連風月的雅趣了,錦衣衛也不會盯著太多。
別墅內卻不見喧譁之聲,只有低低的交談聲。
正常來講,都是每個人分開,單獨一張餐桌或者案几的,而這時候,他們卻圍坐在一張精緻的圓桌旁.此次聚首,其實除了接風洗塵,也不為別的,正是為了討論徵安南之戰中朱雄英的出色表現,以及他是否能成為大明未來的皇位繼承人。
而這種事情,自然是親歷者先發言最為合適。
靖寧侯葉升率先打破了沉默,他輕咳一聲:“此次徵安南之戰,吳王的表現不可謂不佳,便是普通士卒,也合該揀拔於行伍之間,更何況其智非凡,諸位以為,吳王是否具備了潛質?”
葉升的話,省略了“潛質”前面的幾個字,但是眾人都聽得明白。
此言一出,眾人皆陷入了沉思。
這次徵安南,參與了富良江水戰,以及後勤輜重運輸的舳艫侯朱壽眉頭緊鎖,緩緩開口:“吳王的確不凡,適當的示好是沒問題的,我們三人這次都這麼做了,但繼承之事非同小可,不可草率決定下注.對我們而言,下注當然有好處,但不下注也沒壞處。”
這麼做,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講,其實是最穩妥的,畢竟皇位繼承權這件事情,從來就沒有什麼是百分百的,更何況,朱元璋現在還在位,朱雄英是第三代,屬於為時尚早,是為以後鋪路。
正是因為是為以後考慮,所以他們有的是時間,在不需要倉促做決策的前提條件下,也就能夠慢慢去觀察,思考周詳後再進行佈局。
而且這裡面也有一重考慮,那就是如果太早的全面表態支援朱雄英,其實對於他們來講,是不利的因為朱雄英在未來可能十年、二十年都不會登上皇位,而這漫長的時間裡,如果他們太過支援朱雄英,那麼很難說朱標作為現在的太子以後的皇帝,會不會猜忌他們。
總而言之,就是這一切都太早了。
適當示好沒問題,有個立場傾向也沒問題,但全面站隊對於他們來講是非常不划算的,既不能在幾年內見效,還會引來猜忌,完全沒有必要,畢竟時間這麼長,很多事情都是說不準的。
“我認為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看看吳王在未來的表現,倒不是說能力方面,而是心性。”
朱雄英的能力經過之前諸多事件,還有這次徵安南之戰的驗證,對於他們來說,未來成為一個允文允武的帝王,起碼下限已經是有保證了。
因此,朱雄英的能力不需要再觀察,他們需要進一步確定的,是心性。
在這個世界上,最無情的就是帝王。
誰能看出來楊廣被太子壓著的時候,那副恭謙下士、孝順父母的模樣是偽裝的?誰能看得出來“投杯而西人震恐,負甲而北胡驚慌”的英雄天子高洋,年少時唯唯諾諾、沉默寡言,也是他避免父兄猜忌的偽裝?
而這些功臣勳貴,在身處當下的條件下,是看不清未來五年、十年、十五年,大明的局勢是究竟會如何發展的,更無法看透朱雄英的內心。
因此,朱雄英表現得越堅韌剋制,越有才華,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會讓這些功臣不敢輕易下注。
相反若是朱雄英表現得跳脫一些,得勝還朝後沾沾自喜一些,才會讓他們放下戒心,認為這不是朱雄英的偽裝。
當然了,這種事情說起來複雜,若是朱雄英真這麼做了,還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所以是好是壞也說不好就是了。
不過不管怎麼講,畢竟朱雄英的身體裡流著常遇春的血,畢竟他是功臣勳貴們最適合的人選。
所以哪怕不著急把所有籌碼都壓上去,但經過了這次考驗,功臣勳貴們都已經認可了朱雄英的能力,接下來就是不斷地接觸、示好,加深雙方的瞭解,從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繫結在一起。
定遠侯王弼點了點頭,補充道:“不錯,吳王雖有才,但心性還需驗證,我們不能僅憑一戰之功就輕易下定論。”
不過這群人裡,雖然有這些資歷侯爵,相對老成,但也有性子直的武夫。
鶴慶侯張翼則顯得更為直接:“我看吳王就是個好苗子!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將來必成大器,若是由他繼承大統,大明定能創造一個盛世出來,你我家族後代也能沾些恩澤。”
普定侯陳桓和景川侯曹震相視一笑,沒有直接表態,但他們的眼神中透露出對張翼言論的認同,但也只是部分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