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仗劍去國(第1/3頁)
章節報錯
與此同時。
在皇宮的乾清宮中,朱元璋已經批閱完了今天的奏章處理好了政務.這通常也意味著朱標也完成了工作。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馬皇后則坐在一旁。
朱標的目光在父皇和母后之間遊移,不清楚這陣仗是想幹什麼。
“父皇?”
“標兒啊。”
朱元璋嘆了口氣,讓朱標更加摸不著頭腦,什麼情況這是?
“有件事,我和你母后也不能再瞞著你了”
要是朱雄英擱這,腦海裡肯定就蹦出來“你其實不是爸爸媽媽親生的”臺詞了,不過朱標雖然不懂這個梗,但顯然也知道好像有什麼秘密即將揭曉。
而在朱標的心裡,他也隱約有了猜測,那就是關於“為什麼這幾年父皇不讓他離開京城,甚至不是不讓他離開應天府,是郊外都不能去”的緣由了。
馬皇后開口問道:“你可知道,為什麼這些年我和你父皇不讓你離開京城?”
朱標窺著馬皇后,小心翼翼道:“孩兒不知。”
“因為英兒,預測你明年若是離開了京城,前往陝西巡查西京選址,便會有不忍言之事。”
朱標的心中震了震,他當然想過這種可能性,但如今親耳聽到,心裡還是難以平靜,畢竟他好端端一個大活人,知道自己的死期,這怎麼想怎麼難受。
不過考慮到馬皇后本身的那次重病,還有徐達的重病,這些大劫的渡過,可以說都側面印證了朱雄英的預測。
“那隻要待在京城裡就沒事嗎?”
馬皇后拉著他的手說道:“你身子骨還是弱,經不起風霜,便好好待在京城就是了。”
聽著母親的勸告,朱標也是有些失落,不過這跟他當太子、當皇帝倒是確實不衝突,畢竟歷朝歷代,無論是太子還是皇帝,絕大多數都是在京城裡待一輩子的。
而且,關於自己身體的情況,朱標其實心裡也是清楚的,自己這些年疏於鍛鍊,而且勞心勞力,確實平時坐的久了站起身來都會頭暈目眩,每年更是基本都會有點小病,有時候是風寒有時候是其他亂七八糟的,都不致命,但是難免會影響健康。
說白了,朱標就屬於那種現代的辦公室中年領導,肚子大到走兩步就喘,平時躺著坐著也都是怎麼舒服怎麼來,吃完飯就午睡也是尋常事,再加上平常事多,健康方面自己也就沒多少精力去關注,所以抵抗力是非常弱的。
這件事情,也算是為朱標敲響了警鐘。
見朱標聽勸,朱元璋和馬皇后也鬆了口氣。
隨後,朱元璋又提起了巡視陝西的事情:“這件事情,畢竟是伱自己的事情,如今即將到預測的時候了,咱年紀大了,也不方便動,可重新設立五京也是大事,若是你去不得,你有什麼看法?”
五京的事情,朱標也清楚,多京制用了這麼多朝代,利處遠遠大於弊處,沒什麼不好的,而且如果定了西京西安府和北京北平府,那這兩個京城,顯然是用於應對西域和遼東方向的,戰略意義很大,而南京應天府則是江南經濟中心,中京鳳陽府是龍興之地,東京開封府則有著象徵“重開大宋天”的政治意義,同時也是中原腹心。
所以,五京的選擇其實沒什麼太大的爭議,但如此重要的政治舉動,派遣重量級人物前往巡視,卻是必須的流程,否則就會顯得有些沒滋沒味的。
朱元璋自己其實是想出去走走的,畢竟從大明開國以後,二十多年了,他基本就在應天府待著沒動過,要是不趁著能走得動走一走,恐怕以後身子骨就不支援再出門遊覽了。
但是,作為一國之君,他並不能輕動,而且如今大明江山也需要他這個掌舵人,用以震懾不軌之徒和把握方向。
所以出去的想法,被朱元璋深深地埋在了心裡,如果有一天,他退位成了太上皇,倒是可以四處走走,見識見識大明的壯美河山。
而眼下考慮到關於朱標的預測,實在是沒人敢冒這個險,讓朱標去陝西巡視。
朱標猶豫了剎那,還是回答道:“不如讓二弟回去吧。”
“荒唐!”朱元璋頓時有些不悅,“怎地還給那畜生求情?在封地惹得天怒人怨,如今不讓他好好反省,難道還要放回去,這豈不是助紂為虐?”
朱標心裡嘆了口氣,說道:“讓英兒去也行。”
“按照禮法,英兒明年就要就藩了,咱打算讓他去蘇州府就藩吳王,不一定有時間前往關中。”
這件事情,是朱元璋第一次跟朱標提及,而朱標聽聞,心中的反應反而有些奇怪.果然如此。
三吳之地,從東晉開始,原本指吳郡,吳興,會稽,而後來含義則泛化了,成了指代長江下游江南的一個地域名稱,蘇州府、常州府、湖州府、松江府、杭州府,其實都能籠統地稱作吳地。
而作為整個華夏經濟最為發達、土壤最為肥沃的區域,這裡是不折不扣的重地,在二十多年前就有同時存在著兩個“吳王”,一個是蘇州府的吳王張士誠,另一個自然是應天府的吳王朱元璋。
應天府是京城,不可能封給藩王,而江南地區作為京畿之地,在原則上也是不封藩的,不過鑑於朱元璋對朱雄英的喜愛,以及朱雄英給大明做出的突出貢獻,這個原則要是打破一下,好像也不是不可以。
朱標又點了幾個人的名字,朱元璋都不滿意:“巡視關中的人選,咱還得好好想想,以後再說吧。然後還有最後一件事濟州島上的蒙古貴族們各懷鬼胎,咱需要一個得力之人前去整頓軍紀,收服人心。”
馬皇后聞言輕聲問道:“陛下心中可有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