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六章 中醫藥,任重而道遠(第2/3頁)
章節報錯
東醫寶鑑的確是人家的寫的,雖然是抄的,但也是幾百年前抄的,而且那個時候也不講究版權。
人家拿自己的書去申請,你似乎也說不出什麼來。
東醫寶鑑的成功申遺,也從側面也說明了一個問題。
華夏對中醫的重視程度實在是太差了。
《傷寒論》、《本草綱目》等等華夏巨著,居然沒有被世界任何醫學論文庫所收納。
也就是說,世界根本就不知道有這些著作。
或許用不了幾年,當華夏人使用傷寒論,本草綱目進行論文申辯的時候,很多外國人就會產生質疑。
你們的內容不是出自《東醫寶鑑》嗎?
這是你們的原創嗎?
可能申遺不像論文答辯那麼簡單,但想想還是很悲哀的。
其實韓國近代東醫發展的也很緩慢,主要也是受到西醫的衝擊。
但是人家在七八十年代就確立了韓醫的特殊傳承。近些年更是大力的鼓勵韓醫東藥的發展。
東藥也順利的打入了世界市場,成為了僅次於日本漢方的存在。
反觀我們在幹什麼?
五六十年代,中醫中藥是華夏治病的主流,為華夏的醫療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而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建立起了完整的西醫體系,卻把中醫中藥幾乎消滅殆盡。
一些深層次的原因就不說了,中醫中藥行業根本就是被自己人給搞死的。
理由嘛!
也很簡單,擋了他們的財路。
擋人財路,殺人父母。
所以他們要往死裡搞中醫中藥。
華夏中醫中藥想要崛起,還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
說完了東藥,再說說小日子的漢方藥吧。
小日子的二百多漢方藥,實際上就是華夏中醫體系的經方,百分之九十出自《傷寒雜病論》,還有一部分是來自華夏的一些傳統藥方。
好吧,又是華夏的東西。
漢方有缺點嗎?
有!
經方自出世那一刻就有缺點。
按照中醫的說法,百人百性,不可按照一個方子治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