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初步的統計,陳陽心中也就有底了。

他馬上改變了運營方式。

擴充了烘烤車間,增加了烘烤機器,多招了一倍的工人,讓他們三班倒。

做到人休息,機器不停止。

如此一來,工廠加工的效率大大提升,每天的收貨量也突破了十萬公斤。

出的成品三七和剪口全部入庫,一點也不往外賣,筋條根鬚什麼的就降價往外賣。

反正他的資金比較充足。

短時間只進不出也沒啥問題。

……

一週過去了,市面上依舊。

兩週過去了,市面上稍微有些察覺。

一個月過去了,市面上開始發生變化了。

首先發生變化的就是藥農。

他們都知道了最近成立了一家大的三七加工廠,每天都會收大量的鮮貨,給的價錢高而且還是現錢。

這樣一來,幾乎所有的散戶藥農手中的貨都送到了海王工廠。

第二個察覺變化的是周邊加工廠的老闆。

海王創辦的時候,對他們有許諾,加工的成品高於市面上一塊錢收,轉讓貨源的話給兩毛錢一公斤的好處費。

幾百家小加工廠,有轉讓貨源的,也有自己加工把貨賣給海王的。

最近一段時間他們忽然發現,三七倒是沒怎麼漲價,但輔料那是狂貶。

說實在的,小加工廠根本就不賺錢,就指望賣這點輔料過日子呢?

但海王一甩貨,輔料壓根就賣不出去了。

輔料賣不出去,他們就等於白忙活。

老闆們實在受不了了,糾集了一幫人去找到海王理論。

陳老闆,大家都不容易,你也不能把輔料的價格壓得這麼低啊。

你這幹,大家可都沒活路了。

陳陽也不解釋就把這些人帶到了公司的倉庫。

倉庫裡都是堆積如山的輔料。

諸位,我也沒辦法啊。

利潤都在這些東西上呢?

不賣的話,廠子裡幾百張嘴怎麼辦?

我怎麼著也不能虧欠他們啊。

老闆們都不說話了。

要是他們有這麼多輔料,那也得賠錢賣。

有些人算了算,自己幹還不如把貨轉給海王賺點好處費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