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魔方號星艦(1)(第2/2頁)
章節報錯
因為當光速已經突破到了第三亞光速時,這就意味著人類突破光速的時間已經指日可待了。於是乎,為了迎接地球人類即將到來的光速時代,地球上的七個星艦基地全都積極的行動了起來。
七個星艦基地都開始設計研發更新、更大、更適合系外遠航的超級大型星艦。而魔方號星艦,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由CNSA的第七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發設計和建造的。
沒錯。
魔方號星艦是一艘反動力驅動星艦。
可話說回來了,全球七大星艦基地設計建造的系外星艦,又有哪一艘星艦沒有艦載反動力裝置呢?
但是,魔方號星艦之所以與眾不同,不僅僅因為它是一艘反動力星艦,也不僅僅因為它是地球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的一艘巨型系外星艦,而是它獨一無二的構造設計。
用一句話說,那就是艦如其名。
魔方號星艦,是一艘基於魔方几何公式和幾何結構設計建造的超級巨型星艦。
自從匈牙利建築學教授魯比克在1947年發明了三階魔方以後,在之後的幾百年時間裡,地球上前赴後繼的湧現出了無數的魔方愛好者。這其中,就不乏專業量級的高階玩家們。
而自從英國數學教授大衛.辛馬特斯這樣的數學量級玩家推出了最早的“魔方公式”以後,後續就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各行各業專業領域的高階玩家們加入到了對高階魔方的研究中。
而在中國,也有這麼一群高智商的魔方玩家,他們不僅是高階魔方的超級玩家,更是天體物理學家、空間物理學家和系外星艦的結構設計師。這些極具專業量級的高階玩家基於戴森球的人造天體理論,也基於魔方几何公式和幾何結構,設計建造了一艘魔方星艦。
平心而論,當量子電動力學的巨擘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戴森球人造天體理論之,他只是描述瞭如何收集能源的問題,並沒有從細節上講解如何建立人造天體結構。
但是已經突破了反物質驅動能、而又無需考慮如何收集能源的第七空間技術研究院的結構設計師們,卻從高階魔方體中找到了構建戴森球的構建原理。當然了,他們也參考和運用了其他原理作為輔助。
然後,一艘魔方星艦就橫空出世了。
而且,這艘魔方星艦還是一艘三十三高階的魔方體星艦。
既然是三十三高階的魔方體,這就意味著這艘星艦在設計之初,就是嚴格按照三十三高階魔方的基礎結構,被分割為若干獨立的艦體進行分眾式融合設計的。
而這些分眾融合的獨立艦體先是被編訂上各自的序列號,分送打造,然後再按照三十三高階魔方體的組裝程式,按次序被送到第七區的近地高空軌道上,然後從最核心的中心區域由裡往外的逐層組裝了整整十七層區域,這才算是完成了整艘星艦的基礎構造。
魔方號星艦的核心,是星艦的中央超腦總控系統,是星艦的反物質能量轉換和驅動系統所在。這裡,屬於星艦的內迴圈系統,相當於人的大腦和心臟。
然後,由裡向外延伸而出十七層艦體套件,就逐層形成了外迴圈系統,相當於人的五官與四肢。
基於這是一艘在設計之初就已經被設定為一艘一旦離開地球,就沒有打算再讓它再回到地球的太陽系外移民星艦。星艦的構造專家們在設計之初,就已經充分考慮了星際在系外航行中可能會遭遇的各種撞擊、爆炸、損壞和脫落。
所以,除了星艦的核心區以外,其餘十七層的星艦體都被賦予了自我修復功能。
也就是說,當星艦遭遇突發性星際災難或損毀時,星艦的十七層艦體在層層保護核心的前提下,具有自我修復性質的變形和重組功能。只有這樣的設計構建邏輯,才能讓星艦體既具備保護核心驅動源的能力,也具備自我升級進化的能力。
也只有這樣,星艦才有可能在宇宙中長期的存在,才有可能去探索外星的超級文明。那麼被打造成巨無霸的魔方號星艦真就類似於一個戴森球那樣的人工天體嗎?
不是。
第七空間技術研究院的設計師們只是借鑑和參考了戴森球的理論邏輯,因為戴森認為只有超巨型的人造天體結構才能在宇宙中長期存在,他甚至還建議注意搜尋這樣的人造天體結構,以便找到外星超級文明。
那麼,魔方號星艦的外形也類似於一個戴森球嗎?
也不是。
雖然近看魔方號星艦時,會發現它的艦體線條光滑圓潤得很像一個巨大的類圓形球體。但是遠觀,這才會發現魔方號星艦仍然保持了三十三高階魔方體最基本的六面體和那八個巨大的菱角。
只不過,那菱角分明的八個直角區域已被打磨成為八個半球形的半球角區融。而那十二條巨大的魔方體直角線已被逐漸拉伸成為巨大的弧線,與八個半球角區融為一體。
但這些都還不足以讓人側目,真正讓人側目和矚目的卻是星艦的外層結構。
什麼?
這艘星艦還有更為矚目的外層結構嗎?
那是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