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星際時代(2)(第1/2頁)
章節報錯
而就在CNSA拿下了第五區的星際基地頭銜以後,非洲航天局就有樣有樣的學著南美洲跑到星際航行管理總署去爭取“第六區”的基地頭銜去了。
理由呢?
非航局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非洲航天局的理由最為直接:非航局成立的時間最晚,發展的基礎也最薄弱。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非洲的經濟基礎底子薄,非航局缺乏資金。
與此同時,與非洲隔著一條紅海遙遙相望的中東列國既有理想、又有夢想,更重要的是人家還特別的不差錢。眾所周知,全球公認的中東國家一共是17個,但掰起手指頭數來數去西亞都只有16個,剩下的那1個不在西亞,而在北非。
沒錯,還有1個既成事實的中東國家在北非,那就是埃及。埃及雖然位於北非,但在文化傳承上卻一直都屬於妥妥的中東大國。
而在這17箇中東國家中又有6個地區強國,具體說就是:精神領袖伊朗,夢想家土耳其,油霸沙烏地阿拉伯,中東小霸王以色列,以及曾經的軍事強國伊拉克,剩下1個就是埃及。
而在這6強中,埃及才是全球公認的中東六強之首,才是中東列國真正的老大哥。
但有意思的是,埃及卻在2019年從非洲55國中脫穎而出,居然成為了非洲航天局總部的所在地,而地址就位於埃及航天城。
正因為如此,非航局才得以解決了錢的問題。
因為,總部位於埃及的非航局很快就發展成為了非洲55國和中東列國的聯合宇航局。畢竟,發展太空計劃需要投入巨大的人財物力,而中東列國又不差錢。
所以說當星際時代來臨以後,為了感謝中東六強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援,非航局就向星際航行管理總署去爭取“第六區”的基地頭銜。
於是乎,第六星際基地就花落非航局,就分設在了北洲,就分設在了非航局的總部所在地埃及航天城。於是非洲航天局就被人們稱之為第六區。
但是,問題卻又來了。
對於發展太空計劃而言,並不是花了大錢就一定能幹好和幹成的。雖說非洲55國和中東列國都各自具備相當的區域性優勢,但區域性優勢卻並不足以支撐整個非航局的獨立運作。
也就是說,包括埃及在內的55個非洲國家和中東列國根本就不具備航天航空的工業能力、技術能力,以及營運管理航天航空專案的實操能力。第六區要想營運成功,必須得藉助工業基礎和科技技術強大的其他星際基地助力才行。
但是縱觀二十二世紀初的地球,同時具備工業基礎、強大的科技力量、切還樂於助人的星際基地除了CNSA,還是CNSA。
因為早在二十一世紀初,早在埃及航天城初建時期,從最早期的總體規劃方案,到系統的設計,到具體的專案建設,到實際的執行管理等等,都是依託中國航天科技力量才初見成效的。就連埃及航天城最早投入使用的小衛星AIT中心,都由中國航天科技人員負責建設營運的。
所以說,當埃及航天城在二十二世紀初發展成為第六星際基地之後,這第六區的所有硬體和軟體的更新換代自然而然就落在了中國科技團隊肩膀上。
現如今能夠幫把助力落到實處,而且能夠給予第六區最實際和最大幫助的除了CNSA,還是CNSA。若說得更直白一點,第六區最希望得到的助力就是可以模仿第五區。
於是乎,第六區就由此發展成為聯合國和星際航行管理總署最滿意、同時也是最為成功的一個“跨洲際合作”的經典案例。
呵呵呵,中東人出錢,非洲人出力,中國人出工業能力、出科技隊伍、出管理幹部。第六區就此上線營運,並很快就與其他的星際基地齊頭並進了。
以上就是西歐、東歐、北美、南美、東亞、西亞和非洲這六個星際基地的具體組建情況。可以說,這前六個星際基地的具體落位和冠名全都名實所歸,都是讓人無法挑剔的。
那麼,第七個星際基地呢?
話說當以上六個星際基地的落位和營運管理全都實至名歸以後,第七區的具體落位卻出了點意外。
意外?
究竟發生了什麼意外?
原本,按照星際航行管理總署最初的規劃,第七星際基地應該分設在南極洲。但是二十二世紀的南極洲作為地球人類共同擁有的領土,如若在南極洲分設第七星際基地,就應該抽派由全球各大洲的科技隊伍參與建設和營運才算正解。
實際上,當星際航行管理總署幾經協調下來,這才發現在各大洲都已經分設了星際基地的前提下,想要再抽調資源去建設南極洲的第七區,其實並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