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星際時代(1)(第1/2頁)
章節報錯
是的,星際時代來臨了。
二十二世紀初的聯合國,已經發展成為了組織能力最強大的全球性統籌組織。而聯合國就順應地球的發展趨勢成立了星際航行管理總署,並在地球上分設了七個星際基地。
第一星際基地被分設在了東歐,具體說是分設在了俄羅斯航天局,也就是RKA。
話說二十二世紀初的RKA是東歐地區太空探索計劃的協調中心,它同時針對民間機構和政府機構開展太空計劃,包括宇航員培訓專案和監測太陽系內的各大行星。
RKA之所以可以拿下這“第一星際基地”的頭銜那可不是浪得虛名的,要知道RKA是前蘇的絕對傳承,所以它相應的傳承了無數個第一。
比如,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把第一個男性太空人送上了太空,把第一個女性太空人上了太空,把第一組由多人組成的太空人送上了太空,是發射航天器、衛星和探測器總數排第一的航天機構等等。
由此,RKA名正言順的拿下“第一星際基地”的頭銜,並從此被人們簡稱為第一區。
在東歐拿下“第一區”的頭銜後,西歐也順理成章的拿下了“第二星際基地”的頭銜。而西歐拿下“第二星際基地”頭銜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星際航行管理總署的前身就是航空運動聯合會,而航空運動聯合會的總部一直都設在巴黎。
與此同時,巴黎一直還是另外兩個航天航空組織的總部所在地。一個是CNES,也就是法國空間研究中心。另一個就是ESA,也就是歐洲航天局。
CNES在二十一世紀初就已經成功研發出一種太空編隊飛行技術,可以讓飛行器攜帶多組重型部件在同一個執行軌道上編隊飛行,而彼此之間卻可以相距數千公里,甚至數萬公里。而這一技術早已就被成功的運用到了太空安全和太空防禦之上。
而ESA呢?
ESA的優勢卻是側重於協調西歐成員國之間的智慧財產權和財政資產,其統籌管理能力遠超任何一個西歐國家的能力範疇。
由此,ESA就發揮出強大的協調能力,就在CNES的大力配合下成功拿下了“第二星際基地”的頭銜,並和CNES一起被人們稱為第二區。
那麼,第三個星際基地呢?
繼東歐和西歐先後拿下了“第一星際基地”和“第二星際基地”的頭銜以後,星際航行管理總署很快就把“第三星際基地”的頭銜分設給了NASA。
但是,此NASA非彼NASA。
前者,是指北美宇航局,後者是指早已經沒落的前美航空總署。
前者的東家是SpaceX,也就是北美大陸、乃至全地球最優秀的私營航空航天製造商和空間運輸服務公司。而後者是早已被病毒消磨殆盡的、早已迴天無力的美麗國政府機構。
此一時,彼一時。
早在100多年前,包括北美在內的所有地球人都不會相信一傢俬營機構可以與政府主導的航天機構競爭,尤其是當時風頭一時無兩的北美兩大政府航天機構NASA和CSA。
但,SpaceX硬是憑藉自己的雄心壯志和進取精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就,而且這些成就在人類的太空發展歷史上都可以堪稱為里程碑式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