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日,陳婆列與陳邦彥奏疏送入升龍皇城,"大越皇帝"陳煚召重臣廷議。

對於宋朝燕王所提出兵要求,幾乎所有大臣極為驚詫。

廷議不過剛開始,便怒斥唾罵聲一片,指責宋朝無義,燕王無恥。

甚至有人高呼,「我泱泱大越,自來堅韌不屈,縱使韃虜肆虐,國家危亡,亦有我輩赴湯蹈火來匡扶,絕不接受宋人這般趁火打劫的要挾!」

一時間,附和的人越來越多,似乎都很有骨氣的樣子。

群情激憤的之時,一份急報匆匆送來,「三江府城陷落!」

隨即,滿殿鴉雀無聲。

蒙韃不是前日才開始攻城嗎?

三江府城勉強也算得上是大城了吧。

萬餘地方軍,怎麼也得守上十天半個月啊!

如何會這麼快就被攻破了?

減去訊息傳遞時間,豈不是說,蒙韃只用一天多就輕鬆拿下了!?

這……這蒙古人,也太恐怖了吧!

聽說還基本是騎兵,本就不擅攻城。

如此看來,升龍城也未必可靠。

等蒙韃兵臨城下,照樣有被攻破的風險,那可就真的要命了。

一眾王公大臣此刻心中拔涼,惶惶不可終日。

之前如老僧入定一般的陳守度,這時才緩緩張嘴。

「怎麼都不吱聲了?方才不是還慷慨激昂地喊著要赴湯蹈火麼?現在正是到了大越需要你們的時候!」

重臣們面面相覷,好在陳守度沒工夫繼續嘲弄他們。

「此時此刻,你們應該能擺正心態了吧,能好好議議燕王的條件了麼?」

其實,以陳守度的權威,完全可以獨斷專行的把事情定下來。

只不過,他自己對那些條件也很不滿,透過諸臣之口,也能發洩他的憤恨。

但他也是理智的,不滿歸不滿,實際卻清楚該如何選擇。

當然,這個選擇最好是由群臣來做,將來的責任和罵名也由群臣來擔……

在場的王公大臣們又何嘗不明白這點呢?

所以剛才那般作態,多少也有點做表子前先立牌坊的味道。

本來還預備著吵上幾日,把自己態度宣揚出去之後,再不得已答應下來。

可惜,局勢不允許了。

於是只能紛紛改口,都表示應當滿足燕王的條件,只求他速速來援。

隨後,陳煚讓大臣按燕王的要求草擬國書,他批閱用印後以最快速度發出。

相關事務也分配給了大臣,令他們從速安排妥當。

三江府城那邊,蒙軍放縱了三日後,兀良合臺開始派兵遣將。

他命二十多個部將,各帶一支千人騎兵,向四方掃蕩。

不攻堅,只燒殺劫掠,擴大安南人的損失和恐慌,並偵查地形環境及安南***。

其中,先鋒官徹徹都和兀良合臺的兒子阿術等四個千人隊,直撲升龍城外圍。

恐嚇安南朝廷的同時,更要查探升龍城周邊虛實。

兀良合臺是不想攻打城高牆堅的升龍,所以正設法逼迫安南在野外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