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調皮的小皇帝(第1/2頁)
章節報錯
“臣不知王爺此話是何意。”
師天明非常沉穩,在眾位朝臣面面相覷低聲私語之時,他的面上完全看不出一絲一毫情緒波動,彷彿聽不懂攝政王話中的意思。
“王爺,臣認為通敵叛國乃是重罪,足以誅滅九族。茲事體大,還望王爺仔細查明真相後再謹慎斷言,莫要鬧得朝中人心惶惶,於朝政不利。”
方秋焱恍然大悟的點點頭,似是明白過來自己剛才有些魯莽,話鋒一轉說道:“師大人說的很有道理,本王受教了。反正本王已經回京,有的是時間慢慢追查,不必急於這一時半刻。師大人,您說是嗎?”
這話無非就是在說:老狐狸,咱們走著瞧!在座的眾位大臣也不是傻子,方秋焱與師天明之間幾乎快要碰撞出火花的勾心鬥角已經擺在了明面上,一時間許多人都陷入了兩難境地。
權力爭奪得再厲害也是自家事,如果師天明真的私下與東盛國通氣,那麼這件事就複雜了。師天明代表的是太后派系,屬於保皇黨,他若被人抓住把柄通敵賣國豈不是連太后娘娘也要被搭進去?
老實端坐在椅子上的太后面色不改,攏在衣袖中的手卻微微攥緊。方秋焱失蹤三個多月很可能就是去調查這件事了,她不知道師天明到底揹著她幹了什麼,萬一真的如他所說與敵國做了交易而害死本國五萬將士,被爆出來後誰也救不了他。
秋焱但笑不語,師天明似乎根本沒在怕的,應了一聲“是”就退回自己的位置。
這件事再繼續說下去也沒有太多意義,秋焱掃了一眼認真玩著木人的小皇帝,心裡盤算著時間,今日要早點退朝,他想在早朝後去趟後宮與太后聊些事情。
“此事到此為止,眾位同僚也不必糾結本王關於內奸的疑慮,孰是孰非,十日之內便可見分曉。”
這一點他並非危言聳聽,畢竟蘇梓鶴不是吃素的,他這個御史大人當得非常靠譜。秋焱不在京城的半年多時間裡他將手中的暗勢力全部交給蘇梓鶴來接手,除了日常訓練就是各方情報的收集,甚至包括暗衛的招聘和選拔都由蘇梓鶴親自負責。這也是蘇御史每天忙到腳不沾地的原因之一。
師天明與東盛國齊齊西子將軍的書信往來他們都查到了些蛛絲馬跡,只是其中涉及到“邪門秘術”,如果冒然拿出來肯定會被人懷疑作假。不過在文甜甜隨他回來京城後,秋焱就沒了這方面的顧慮,不東仙是貨真價實的鬼仙,民間傳說的所謂邪術在她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事已至此,眾朝臣皆鬆了一口氣。秋焱停頓了一下,繼續道:“米大人,本王聽說了東南蝗災之事,但也只是聽了民間的傳聞對此瞭解得並不全面,請你將戶部下發的對策和當地的落實情況詳細說一下,如果有難處,本王或許可以和眾位大人一起給你一些幫助和建議。”
方秋焱在朝中的處事方式向來是有商有量,他喜歡先禮後兵地給人提建議,給了建議對方不聽,再拿拳頭掄一頓然後繼續“商議”。沒辦法,他就是這麼平易近人。
戶部尚書就知道自己會被點名,暗暗提了一口氣才踏前一步,回道:“王爺,東南蝗災來得非常急,短短七天的時間糧食就已經被漫天蝗蟲啃食殆盡,並且隨著蝗蟲的移動,受災面積快速增大。”
“當地百姓在秋收季節無糧可食,我等得知訊息後已經在第一時間下令當地官府開倉放糧,但總體收效甚微。”
“如今已過去兩個多月,東南災民有許多被餓死病死,剩下的不少人開始往周邊地市流散。整個東南地區現在到處都是流民,更有一些暴民煽動百姓攻擊官府和衙門,其行可誅!”
米大人越說越激動,講到農民起義更是口沫橫飛,恨不得下一秒就暴跳如雷地破口大罵。
秋焱沉默的聽著,神色平靜,誰也看不出他究竟在想什麼。
戶部尚書意識到自己越說越多後終於做了個總結,“王爺,運去的賑災糧被山匪劫走也是沒辦法的事,那些暴民只知道在官府面前耀武揚威,根本不去找山匪的麻煩。臣以為,該出兵將這些暴民山匪全部圍剿,把為首者押入大牢候審方能維護我朝律法之威嚴。”
“說完了?”
“臣,說完了。”
方秋焱並未著急回覆,而是毫不掩飾地輕哼一聲,道:“身為朝廷官員,首要職責便是為民做主。東南遭了蝗災,當地官府不作為,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治下的百姓餓死卻無動於衷,甚至還在互相推卸責任。米大人,換做你是百姓你會怎麼做?是甘願被餓死,還是拉著那些吸血的官員一起死?”
“這……”
戶部尚書啞口無言,此時一名刑部官員站了出來:“王爺此言差矣,我朝律法對平民起義的規定是為首者株連九族,參與者株連三代。這些人明知故犯,理當按律處理,以儆效尤。”
“嗯,刑部從律法的角度給了本王解釋,甚好甚好。還有人對此有看法嗎?”秋焱揚聲問道。
工部侍郎頓了頓,也踏出來恭敬道:“東南地區的水利工程正在籌建,因此次蝗災和暴民的打砸使工事無法進行,還請王爺出兵圍剿暴民。”
又是暴民。
“看來眾位大人對災區暴民的行為怨念頗深啊!”
方秋焱忽然從椅子上起身,太后止不住的看向他,見小皇帝也好奇地瞟了他一眼,然後繼續玩自己的小木人。
往前走了兩步,居高臨下地俯視著眾朝臣,方秋焱緩緩道:“解決不了事情,就解決提出異議的民眾,這就是我朝官員的所謂官威?”
一步步的從臺階走下,他不疾不徐地說著:“暴民之所以反抗官府,原因是糧倉的糧食不夠,賑災糧又被山匪劫了。那麼請問,如果賑災糧還在,糧食是否就能得到補足?這些暴民有了足夠的糧食作為緩衝,他們是否還會怨聲載道,甚至對我朝官員大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