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時一刻,新科三甲六人披紅掛綵步入大殿,大石和蕭幹特意穿了件長袖袍子,好將自己受傷的手腕遮擋起來,畢竟“身姿儀表”關乎國威,不可等閒視之。

天祚帝餘怒未消,賞封宣獎之事全由蕭奉先代勞。

“乾統三年,歲在癸未,上京天都,俊採星馳。桓公禮皰匠之賢,文王吐三飯之哺,陛下恩澤海內,取仕於契丹藩漢,爾等高中,當殫精竭慮,為國盡忠才是。”

蕭奉先慷慨激昂一番,而後便當眾封賞了六人。

“北科狀元耶律大石,授樞密院使事,大林牙院行走。

北科榜眼耶律佛頂,授樞密院院事,大林牙院行走。

北科探花蕭昴,授北院統軍督監,宿衛詳穩。

南科狀元蕭幹,授南院中書舍人,南京留守。

南科榜眼李石,授南院禮部書令史,東京留守。

南科探花韓詢,授南院吏部書令史,上京留守。”

遼國官制分南北,北面官掌契丹事務,文官自上而下大致分為于越-宰相-知國事官-使事-院事等職,下轄如大林牙院、敵烈都麻司、大惕隱司等常設機構。

武官自上而下大致分為北院大王-北院郎君-統軍使-督監等職,下設詳穩司、部署司、宿衛司等機構。

南面官則基本延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所謂三省,即中書、尚書、門下三省,六部則指尚書省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其他的還有一些地方軍政官,臨設機構的官員,在此不再贅述。

這份恩賞令中規中矩,無論南北、軍政,六人的職位幾乎是平級的,但在耶律大石看來,其中的遠近親疏昭然若揭。

大林牙院,相當於宋朝的翰林院,是遼國最高的學術機構,能進入此處供職可謂光宗耀祖,受人景仰,但此處最大的弊端就是遠離朝堂核心,若想晉升,難度堪比登天。

相較於耶律大石和耶律佛頂,蕭昴雖不是國姓,但有當朝北相蕭奉先的庇佑,卻得了一個可以日夜伴君的職位,宿衛詳穩(詳穩相當於漢文中統領的意思)。他日升遷,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南科三人更是如此,蕭奉先一手提拔的韓詢被留在了上京皇城,而蕭乾和李石則被外放到南京和東京任職,此二京毗鄰宋庭和高麗,事務上必然繁複,也更容易犯下錯誤,導致仕途蒙塵。

六人扣首謝恩,起身退至百官末位肅立,靜待天祚皇帝聖諭,可直到午時退朝前,天祚帝都未再發一言,只讓北相蕭奉先和南相斡特剌主持庭儀,直到一則急報驟至。

“陛下萬歲!東北統軍司萬急奏報,蕭海里聚兵數千於乾州謀反,現已攻破乾州大營!”樞密院事官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沸沸揚揚。

天祚帝餘怒未消,又添愁雲,立時拍案而起:“乾州乃是我東京道屯糧聚兵之地,萬千軍馬輜重不得有失,眾卿可有良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