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院士對於朱銓提出來的問題相當的滿意,隨即就將發達國家在這之中所構造的陰謀給說了一通,解釋了其中對於利用所謂的“碳排放權”這一虛擬資源進行霸凌的目的。

當然,這都是淺嘗輒止的,並沒有花費太長時間。

懂的人自然會懂!

不懂的人也會在節目播出後,被“小道訊息”給傳播懂。

“所以,這個IPCC的機構並不是權威機構!

它只是一家由華爾街的資本出資,被西方媒體宣傳包裝,再用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進行背書,從而引導大眾認為這個IPCC是“權威機構”,致使大眾對於它們編造出“全球氣候變暖”的彌天大謊深信不疑,對嗎?”

朱銓使用了一大段的定語,裡面無一不是西方資本主義控制下的產物,很是專業。

“是的!”

丁院士言簡意賅。

在該解釋時解釋的很詳細,也很通俗易懂,而在回答“是非題”的時候,又很乾脆。

“再重新談回到丁院士您的那篇論文,你得出的結論是“先溫度變化,然後是二氧化碳變化”,而且您給出了大致的時間,也就是“二氧化碳比溫度要落後一百年”。

那這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氣溫變化在先,二氧化碳的拐點在後”,是這樣的因果關係嗎?”

朱銓發出了疑問。

這點很關鍵!

因為不管是氣溫還是二氧化碳誰在前,誰在後,只要是有因果關係,那就會有“充分、必要”等條件的研究了。

丁院士沉聲道:“因果關係有待研究。”

說完這話,丁院士隨即就拿出一張圖紙出來,對著朱銓,也對著鏡頭,進行講解,道:

“這兒有四張預報圖。第一張預報是我2002做的,它應該是從1998年開始下降,下降到2030年到2040年。”

朱銓問:“然後呢?”

丁院士:“然後再上去。”

朱銓繼續問:“您實際上是在預報說,到2030或者2040年之前,我們將一直呈現一個降溫的狀態。”

丁院士點了點頭,回答道:“在這樣一個長的尺度下,我不是談未來一百年,我只是談六七十年這樣一個波動下,它應該是下降的。”

“這個跟人類活動有任何關係嗎?”

“沒有關係。”

...

在討論完這第一個話題之後,朱銓自然而然的將話題從這篇論文引到了與論文息息相關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

為了便於節目觀眾的理解,朱銓依舊需要先站在普通觀眾的立場,透過詢問的方式,讓收看節目的觀眾們可以迅速的瞭解哥本哈根氣候大會。

當然,如果是單純為了方便,那也可以在採訪中插播一段VCR來,透過畫外音解說的方式告知觀眾們。

但是這樣做的話,效果遠不如由朱銓當面問丁院士來的代入感強。

看節目就跟看小說是一個道理。

只有讓讀者透過小說的文字,甭管是情節還是語言,亦或是這其中的一段話,只要是產生了共鳴,吸引讀者繼續往下讀,那就成功了。

看節目也是一樣!

尤其是訪談類的節目,準確的說是新聞訪談類的節目。

因為採訪的人都是沒有“流量”的,所以沒有粉絲的加持,那就沒有收視率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