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志同道合的同志(第1/2頁)
章節報錯
其實關於這次的採訪,重點宣傳的就是西方國家如何來矇騙普通民眾,篡改科學事實的真相,提出一個虛擬的“碳排放權”資源的,從而繼續剝削、掠奪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利。
將這些腌臢事情給揭露出來,告知給全體的華國民眾知曉,這就是這期節目的目的。
朱銓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子可以看得出來,自然的,採訪經驗豐富、業務能力更強的柴靜兒自然也是知道的。
只不過,與懷著一顆紅心的朱銓相比,柴靜兒這個“香蕉人”已經是跪倒在西方資本主義面前,不想看明白了。
這樣的人,在華國,還是佔據很多一部分的。
例如那些微博上的公知,就是典型的代表。
對於華國減排的問題,在昨天柴靜兒採訪丁院士的時候,就引申出了兩個層面的問題:
第一個層面,那就是華國需不需要減排;
第二個層面,那就是華國需要按照什麼方案減排;
所以說,如果第一層面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那麼第二層面問題自然不用回答了。
但是無論是影片中以丁院士為代表的觀點,還是以柴靜兒為代表的觀點,二者其實對第一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所以他們交鋒的問題實際上是在第二個層面。
具體到這兩人所辯論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而言,無論是“IPCC方案”還是“G8方案”,實際上都已經設定了人類排放的上限。
這樣一來,在給出發達國家的排放限額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排放就有了天花板。
而如果按照這個天花板,達到預期目標時,發達國家的人均碳排放是發展中國家的2倍甚至更多。
丁院士和柴靜兒的分歧就在於,這些個分配方案是不是公平的?
或者更直白一點,可不可以接受?
從經濟發展的現實來看,發達國家已經基本完成工業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高能耗產業也基本都升級或淘汰或轉移得差不多了。
而包括金磚四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基礎設施還遠沒有完善,與此同時,產業結構升級是需要相當的工業化基礎的。
因此按照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減排方案,就意味著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步伐一下子受阻了,需要更長更久的時間才能達到發達國家當前的發展水平,甚至有可能是永遠達不到。
所以,這就相當於給國家發展套上一根“繩索”,每當想要前進的時候,都會受到“制約”,最後只能是眼睜睜的看著發達國家越來越強。
有人說,按照哥本哈根大會的方案,發達國家減排的比例更高,而發展中國家減排的比例較小。
但是對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減排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發達國家減排,無非是在現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而發展中國家要麼就得直接跳到發達國家的產業水平,要麼就得縮小自己工業化的速度。
這就例如一個月入百萬的富翁和一個月入一萬的工薪階層來比,即使富翁減少了百分之九十的收入,他也比減少百分之十的工薪階層能做更多的事情。
而且,最、最、最關鍵的一件事,那就是這個IPCC連一份準確的全球碳排放評估報告都拿不出來。
注意,是準確的碳排放評估報告,不是數值估計都是10±3 Pg/y
C的那種。
也就是說,如果IPCC可以拿出一份準確的報告,以此來要求發展中國家放棄未來,換取地球一個非常明確的美好前景,那麼至少柴靜兒這些人代表的觀點還有一點道義上的優勢。
但現在,這個前景根本就是模糊甚至說是虛幻的。
那丁院士這些為發展中國家、為發展中國家的人民謀取正當利益的真正科學家,自然是不能夠答應的。
再退一步說,就算是IPCC可以拿出一份準確務必的可行性報告來,那也是不能夠答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