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 賺錢就是這麼理直氣壯(第1/3頁)
章節報錯
討論吧,爭吵吧,全部嗨起來吧。
反正左右都是在幫問界打廣告,只有買了車的開了車的人才知道好不好,口碑營銷一定要做起來。
宋魯沒在問界汽車上花太多的精力,因為只要車生產出來了,策略也按照他設定的來了,他相信肯定會把車賣火的。
如果不火?
他還有一個招數在出呢,問界正在歐洲及北美準備上市,一定要讓問界汽車賣到了西方,然後動不動拍拍國外使用者的使用感受。
咱們老百姓普遍不自信,總覺得國產的不好,只有讓西方發達國家的人也跳出來說‘這個中國產品好’,然後國人的信心才會找回來,才會不罵國產。
米特當年也曾受到過國人的質疑,不過當米特在國外也受到歡迎後,這些年國人才慢慢覺得米特是真的與三星和蘋果同屬於高檔手機。
這人啊,不能讓外民族的人打斷了嵴梁,一旦嵴梁斷了好久都不會挺起來。
像阿三哥這樣的國家,他們常年被外來民族打斷嵴梁,現在他們還有自己的嵴梁麼?
也不能說沒有,有的是自大。
也有像泡菜國這樣的,做了幾千年的附屬國,到了現在還是附屬國,半殖民地。他們有自己的嵴梁麼?他們跟阿三哥人一樣,只剩下了自大。
咱們其實也一樣,清朝之後,咱們被山裡出來的野蠻打斷了嵴梁,做了兩百多年的奴才,結果又被八國聯軍再一次打斷了嵴梁,清朝倒臺後的民國時期,當時的國人極度的不自信,極度的想徹底的否定自己。
當年的精英們多極端的想法都有,什麼‘儒家不倒,中國就實現不了現代化’,什麼‘廢除漢字’,什麼‘全面西化’。
這就是嵴梁斷了之後的民族心態,極度的自卑,否定自己。
到了2023時還有人在說‘儒家不死,中國無法真正進入到現代化’,2023了啊,斷了的嵴梁還挺不起來。
2023年時儒家死了嗎?當然沒有,還有不少的人恢復傳統文化,倡導國學。那2023年時中國進入到現代化了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事實上是2023年時中國經濟全球第二,如果按實際經濟來算,早就第一了。除此之外,中國是世界工廠,軍事與科技全球前三。
這算不算現代化?如果這都不算,那排在中國之外的怎麼算是進入到了現代化呢?
既然儒家文化到了2023年也沒死,而2023年又已經進入到了現代化。那‘儒家不死,中國無法真正進入到現代化’的口號還對不對?
其實中國的愛國精英們早就看到了一點,什麼文化,什麼制度都不是制約國家進入現代化的主要因素,政策與技術發展及儲備才是能不能讓民族進入到現代化的主要因素。
所以現在才強調恢復傳統文化,找回文化自信。
想想明朝,當時一度是全球造船業的老大,鄭和七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船隊跑這麼遠。
明朝早期的火器使用也是全球第一,明朝建築、紡織、造紙……許多的技術都領先世界。
那明朝後期為什麼不行了呢?難道明朝後期跟明朝前期的制度不一樣?文化發生了變化?
都沒有,都是封建君制,都是儒家文化。明朝後期開始落後於西方是因為政策錯誤及技術的不增長,還有朝堂的黨爭與腐敗造成的。
從這裡可以左證一個事實,那就是現代化跟文化與制度關係是有,但真心不是最大的那個。
君主立憲制與共和制哪個優劣?法國的共和制比米旗國的君主立憲制強大了?可是米旗國一直是日不落帝國,法國做到了嗎?
當然,這裡不是說儒家文化與封建制度就是好,它們有許多的地方很不好。它們不好並不代表要全面否定自己的文化傳承,並不是阻礙我們成為現代化的就是我們之前的文化。
百年屈辱讓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一直恢復不起來,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紀還沒恢復好。他們還在心心念的說要‘全面西化’,‘西方就是正確的就是好的’。
因為這些文化的原因,再加上西方技術上的壟斷導致了國產車一直起不來。所以國人對國產的東西總帶有一種偏見,覺得國產就是低端次的代名詞。
只不過,經過多年的技術學習與增長,我們行後在家電、手機、電信、鐵路、電網、建築等領域恢復了對國貨的自信,那這不就證明了沒有全面西化,我們一直可以做出不低於西方的產品,不低於西方的物質生活。
為什麼還要不自信呢?到了2023年還在喊口號全面西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