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種皺著眉頭問道:“大王欲東出,兼併諸侯,不知要先滅哪一國?”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現在,與吳國接壤的諸侯國,分別是齊、魯、宋、韓、魏、代、中山七國,燕國則是屬於鞭長莫及。

也就是說,吳國要出兵,直截了當的發動滅國之戰,有七種選擇。不管慶忌選擇滅哪一國,其餘諸侯國即便有唇亡齒寒之感,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二三子認為,我大吳先滅哪一國更好?”

“這……”群臣都不由得面面相覷,陷入了沉思。孔丘想了一下,道:“大王,臣主張先難後易,先滅齊國,再依次掃滅韓、魏、代、魯、宋、燕、中山七國。”

“因為齊國相對來說最強,若滅齊之後,諸侯勢必膽寒,說不定王師未至,列國就望風而降了。”

“不妥。”還不等慶忌說話,范蠡便反駁道:“滅齊,終非易事。”

“韓魏兩國地處中原,我大吳要東出,韓魏兩國未必會袖手旁觀。因此,臣主張先易後難,滅了韓魏之後,再發兵滅齊,或是滅亡宋、魯。”先易後難,與先難後易嗎?

慶忌不由得眯起了眼睛。哪怕是吳國滅齊,列國都未必會直接歸降。不過,這種可能性會大大增加而已。

再者說,韓魏兩國處於中原的交通要道,萬一兩國趁著吳軍東出,激戰正酣之際,突然襲擊吳軍的糧道,豈不是使吳國的滅國之戰功虧一簣嗎?

所以,吳國要東出,先決條件,就是滅掉韓魏,就跟歷史上的秦國差不多。

當然了,慶忌可以選擇從郢都或者金陵發兵。畢竟吳國有著三座都城,一座是郢都,一座是金陵,一座是咸陽。

只是要遷移都城,把主要的軍事力量遷到一個國都,並不是簡單的事情。

慶忌又何必捨近求遠?

“寡人慾發兵滅韓魏兩國……不是單獨的滅韓或是滅魏,而是一起滅。”

“嘶!”聽到這話,群臣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倍感震驚。誠然,韓魏兩國已經被吳國打殘,國力衰微,其疆域面積只相當於吳國的一個郡。

但,韓國與魏國也並非是沒有還手之力的。

“大王,臣以為不妥。”文種搖搖頭道:“韓魏兩國現在是難兄難弟,卻仍有一戰之力。”

“大王若要一戰而滅韓魏,必須要準備充分,且有不下二十萬大軍,方可為之。”文種這不是太看得起韓魏兩國了嗎?

不過,保險起見,慶忌準備二十萬人馬滅亡韓魏,也不是不行。文種現在作為吳國的太宰,深深地體會到了以前計然的不容易。

在其位,謀其政。難怪以前慶忌打算動輒大戰的時候,計然總是會第一個跳出來反對,跟慶忌公然唱反調。

實在是吳國在一些地方存在問題,計然有難處。不當家不知道柴米油鹽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