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龍藏浦之盟(第1/2頁)
章節報錯
時間進入吳王慶忌二十一年,即公元前493年,農曆九月。
慶忌以國尉孫武為大將,合金陵、巴郡、南郡、南陽郡之眾,共計十萬人馬。
其中包括戎車五百乘,一萬鐵騎兵團,以“弔民伐罪,復立蜀君杜胡”為旗號,西征蜀國。
因為慶忌是諸侯霸主,可以代天子行王事,故而這一次伐蜀,屬於尊王攘夷,師出有名……
“嗚——嗚——嗚——嗚——”
伴隨著肅穆而又充滿煞氣的號角聲,龍藏浦(秦淮河)畔的吳軍營寨,偌大的校場之上,數以萬計的吳國銳士,已經嚴陣以待,眺望著拜將臺上的那個男人——
吳王慶忌!
這是他們為之效忠的君王!
旌旗蔽日,戈矛如林。
此時的慶忌穿著一襲玄色赤紋的冕服,頭戴平天冠,腰間按著一柄龍淵劍,站在拜將臺上,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緋紅色的浪潮。
除了呼呼的風聲,以及戰馬不時的打著響鼻,偌大的吳軍方陣中,並沒有多少的雜音。
】
所有的吳軍銳士,都跟慶忌前世瞻仰過的秦兵馬俑一樣,巍然屹立在那裡。
他們昂首挺胸,目視前方,眼中洋溢著一種狂熱的神色——
對於戰爭的狂熱!
吳人血氣方剛,聞戰則喜。
這可不是一句戲言。
即便是適才被併入吳國,成為新吳人的庶民,都渴望能加入行伍之中,在沙場上建功立業,封妻廕子。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代的拜將儀式,其實並不簡單。
一般來說,國君離開正殿,在偏殿會見這個主將,跟他說,現在國家有危難,需要你作為主將去應戰,你意下如何。
如果主將同意,就進行下一個環節。
國君命太史占卜,選擇吉日,選好日子後君王要在儀式前三天就開始齋戒。
接著,是要在太廟當著列祖列宗的靈牌舉行立將儀式……
這樣的儀式,已經被慶忌修改過。
慶忌專門在營中的校場上,設立一座拜將臺。
每當需要大將領兵出征的時候,拜將儀式需要在臺上進行,而後就是統領三軍出征。
“大王萬年,吳國萬年!”
慶忌對三軍將士進行了一番簡短的演講後,接下來便是真正的拜將儀式。
在拜將臺上,慶忌站在東面,面向西方;而作為三軍主將的孫武則是站在南面,面向北面(所謂北向稱臣)。
這一座拜將臺,高三丈有餘,地基極大,中間的臺階上,站立著伍子胥、黑夫、孟賁、孫敵等一眾將領,以及披堅執銳計程車卒。
而在拜將臺上,慶忌的身邊則是有著一群宿衛。
拜將的步驟,有些繁瑣。
慶忌身後,一左一右兩個宿衛,分別手持鉞,以及端著一塊虎符。
虎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這是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
虎符是銅製、虎形、分左右兩半,其背面刻著銘文,有子母口可以相合。
右符留存宮中,左符在將領之手。
慶忌若派人前往調動軍隊,就需帶上右符,持符驗合,軍將才能聽命而動,軍隊不執行執國君金符節者行兵令,除國君親臨現場調兵。
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